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教授对“3+1+2”新高考模式作了深度剖析。他指出,该模式通过“3门统考科目+1门首选科目+2门再选科目”的组合方式,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界限,赋予学生12种选科组合选择权。其中,物理或历史作为首选科目,直接关联高校专业覆盖率;再选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既保留学科选择灵活性,又通过赋分规则保障公平性。在熊丙奇看来,新高考不仅考验学生的学科能力,更要求其提前规划职业生涯,将选科与未来专业选择、职业方向深度绑定。
围绕新高考志愿填报的“变与不变”,熊丙奇系统解读了高考改革的政策逻辑与实践经验。他说,新高考志愿填报存在“四大变化”,即高考人数变化、文理分科取消、院校专业组模式推行及录取批次合并;“六大不变”则体现在录取框架、分批次规则、分数线划定方式等底层逻辑的延续性,志愿填报仍需基于分数与名次定位,注重学生兴趣与能力匹配。对于志愿填报原则,熊丙奇认为需关注兴趣、能力、政策、长远。
“考生应基于自身兴趣与学科优势选择科目组合,同时研究高校专业选考要求,避免‘高分低录’风险。”他同时特别提醒家长与学生,需摒弃“唯分数论”与“名校情结”,关注学校办学特色、专业适配性及学生长远发展,警惕“热门专业陷阱”,职业规划需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个体特质。
他高度认可西安欧亚学院“雇主导向、学生中心”的育人理念,认为学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课程创新及国际化布局,为学生提供了差异化的成长路径。
欧亚实践:探索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张乐芳教授
西安欧亚学院副校长张乐芳教授在《雇主导向、学生中心——西安欧亚学院的教育创新实践》主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学校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学生成长为主轴的教育改革路径。
她介绍,欧亚学院通过动态扫描产业链上下游,精准锚定人才缺口,构建了“雇主需求驱动”的培养体系。学校将企业深度嵌入育人全流程,依托微专业改造、课程包迭代及真实项目实践,确保学生能力与岗位标准无缝衔接。
欧亚每年的“新生体验营”,引导学生在入学首周即开始明确四年发展目标,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动态追踪个人成长轨迹。基于职业画像分析,学校为每位学生定制能力提升方案,如参与校企联合项目、跨学科社团活动等,助力学生简历从“成绩单”升级为“经验库”。
面对AI技术革新,学校加速课程体系转型,开发工科融合艺术、管理结合技术的跨学科微专业,培养兼具专业深度与跨界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学校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等模块,强化学生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等软实力,塑造全人素养。
张乐芳表示,欧亚将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以灵活的响应机制应对产业变革,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国际视野:搭建学生多元升学与高质量就业通道
张乐芳(左六)及现场嘉宾为欧亚国际预科和海外订单班揭幕
国际预科&海外订单班项目启幕仪式前,西安欧亚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李野对国际预科项目作了详细解读。欧亚国际预科涵盖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学生可通过“学术英语+专业课程+海外研学”模式,衔接全球百强名校。该项目为高中中等分数段学生提供了高考之外“弯道超车”的多元升学选择。
西安欧亚学院国际学院副院长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