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an
辛丑牛年,谷雨节后,春雨纷纷,草木葱荣,正是一年春游时,神禾塬上好风光。自从搬到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文苑南路,我就知道著名作家柳青故居就在不远处的王曲街道皇甫村五组,距离学校大约有七、八公里远。记得过年后,开学前去唐村看梅花,曾经坐车经过皇甫村,看到柳青故居的指示牌就在不远处。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从那里知道柳青和创业史的故事,那也是我唯一知道的柳青。昨天下午学校党委统战部特意安排去长安柳青故居参观学习,终于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位陕西当代著名作家了。
苍茫逶迤的秦岭脚下,春雨后的滈河水微微泛黄,从满目青翠的神禾塬下蜿蜒流淌。沿着滈河,倚塬散布,皇甫村静静地躺在十里蛤蟆滩的河湾里,曾写过《创业史》的作家柳青就长眠在高高的土塬北坡上,俯视着他一生最热爱的地方。
滈河湾的皇甫村
随行汽车开到柳青故居门口坡下,我们一行20余人跟随讲解员刘田民走进柳青故居小院子。围着小院转了一圈,站在院墙向里探望,故居有两排房舍,三个小院,宅子成色较新,像是翻新不久。据说此处故居并不是原址,原址在中宫寺,距离现在这个地方一百多米距离,因山体滑坡损坏,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故居”是2019年复建的。听讲解员说天朗集团正在故居东侧修建柳青文学纪念馆,工程还没有全部完工,在统战部龚玉伟老师联系下,我们还是进入柳青文学纪念馆,全面参观了正在布展的文学馆。
创作中的柳青
柳青(1916年7月2日—1978年6月13日),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
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创业史》。1978年6月13日,柳青逝世,享年62岁。
柳青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长安柳青故居
2021年4月22日下午,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统战部组织统一战线各界代表赴柳青纪念馆开展“学史崇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柳青故居,《创业史》“才娃”人物原型、现年76岁的皇甫村村民刘田民老人深情地向大家讲述了在这里曾经真实上演的《创业史》中的故事,讲述了柳青扎根人民,潜心创作,与人民群众朝夕相处的艰苦岁月的事迹。聆听老人讲解,大家进一步学习感受到柳青淡泊名利,深入生活,贴近大众,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接地气、懂人气、脱俗气、扬正气的精神品格。说起柳青当年在黄甫村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故事,老人家动情地流下眼泪,在场的老师们也深受感动。
在柳青纪念馆,通过学习参观柳青记事年表、柳青在长安、柳青故事等系列版块,一幅幅老照片、手稿、历史档案、影音资料展现在眼前,大家深刻感受到了柳青坚守信仰、艰苦朴素、融入群众的赤子情怀。
柳青故居
聆听刘田民老人讲柳青的故事
距离故居不远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据说柳青当年送客人一般都会送到皂角树下。离开故居,前往柳青陵园的路上,远远地望着皂角树,繁茂翠绿的树冠下,仿佛有一位身穿黑色对襟衫,满脸笑容的老大爷正在向我们挥手告别,道路坡底下,雪白的洋槐发出沁人心扉的幽香。皂角树根底下两侧的栏杆上镌刻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八个大字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古老的皂角树
走在路上,我在思考,什么是柳青精神?我认为那就是:坚守信仰的牺牲精神、置身人民的赤子精神、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柳青精神具有内容的完整性、展示的恒定性、成长的健康性、境界的超越性等特点,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和精神世界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沿着蜿蜒的山路,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向柳青陵园走去。山路两边,土崖沟壑,簇簇白刺花开满山坡,回头望去,绿树红瓦,错落有致,恬静的村落背倚着神禾土塬展开,静静的滈河环绕村落缓缓流过,仿佛还在叙说着“创业史”的故事。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柳青陵园。陵园大门前,一尊柳青塑像迎面矗立,让人肃然起敬,今天终于走进了柳青的故事,也圆了我长久以来的愿望。
长安皇甫村柳青陵园塑像
秦岭巍巍,滈水滔滔,穿越时空,柳青的目光依然凝望着神禾塬,激励着我们奋发进取,再续新的“创业史”。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对统一战线成员的道德建设和精神世界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观学习思想受到深刻洗礼,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扎根群众,献身人民”柳青精神,凝聚立德树人、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立足岗位、锐意进取,奋力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阅读柳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