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化人才结构。依据国家政策积极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两参人员内退等,合法清退停薪留职、内退人员。同时借助猎头公司引入销售、财务、仪表等管理和技术专家4名,全力攻克生产经营短板;采用“线上线下”、社会招聘等方式,遴选招录优秀毕业生和熟练技术工人80余名,补充企业新鲜血液。搭建员工学历提升“双通道”,配套出台学费补贴政策,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积极开展职称评审及技能鉴定工作,及时兑现奖励激励津贴,员工晋升意愿明显上升。
(三)优化素能培育。一是层层压实职责分工,扎实开展月度检查、季度考评及年终总评,将培训效果纳入单位业绩考评。二是采用聘请行业专家、外出对标交流、“人民学习”智慧课堂等专业培训方式,植入创新思维及先进理念。三是通过岗位轮换培育“多能工”“多面手”,自2021年起,按照各单位15%的人员占比,组织实施员工岗位轮换。截至目前共429人参与轮岗,已对首批考核合格的82名员工实施补贴奖励与工牌升级荣誉激励。
四、聚焦“四项激励”,激发全员潜能
(一)建立“1+6”全员绩效考核体系。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以《全员业绩目标绩效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为统领,辅以《经理层成员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单位(部门)业绩管理暨综合管理排名实施办法(试行)》《员工个人绩效考核指导办法(试行)》《单项奖励管理办法》《特殊贡献奖励管理办法》六个办法为支撑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层层分解工作目标及任务要求,以绩效为导向,以考核促动能,倒逼员工立足岗位创效益。
(二)厚植差异化分配理念。坚持市场化、效益化管控理念和差异化分配理念,从2020年的岗位绩效薪酬体系改革,到2021年的“2-6-2”差异化分配(20%的人年均涨幅2万元、60%的人年均涨幅1万元、20%的人薪酬维持上年水平不变),再到2022年的“2-8”导向激励(20%的人年均涨幅1万元,80%的人薪酬维持上年水平不变),浮动薪酬占比达到57%以上,显著激活员工工作意愿及创新动能。
(三)实施工资包干制。坚持“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现“定员管人、业绩定薪”。2021年较管理体系改革前,工资总额同比增长4077万元,增幅率21.19%;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68万元,增幅达到37.02%,公司薪酬竞争力直线上升,切实体现“减员提效、减员提薪”。
(四)搭建提升平台以学促能。与属地人社部门联合搭建学历提升平台,实施职称及技能津贴、学历提升补贴、轮岗补贴等激励措施,助力员工在岗成才。三年来,共对134名通过成人考试提升学历的员工,发放学费补贴17.9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