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一边翻看着潘皓手机里100位老红军的画像,杨毅(右)一边嘴里喃喃地细数着,直到看到老伴儿的画像,她眼睛一亮凑了过来说:“哟,画得真好!”
潘皓正在为老红军杨光明画肖像。
每次凝望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潘皓总能回忆起当时创作的情景。记者李旭佳摄
在北京开幕的“英雄礼赞——老红军与潘皓的再长征”展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
这是一件再也没有人能够完成的事情。
一名画家,一个团队,从延安出发,历时3年,历经艰难,跨越24个省市,行程5万多公里,走访125位老红军,以现场写生的方式完成了100幅老红军肖像,为共和国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
这是一次抢救性的文化保护项目。
詹大南、杨永松、邹衍、黎光、张力雄、姜钟……画中这些面孔,在那场举世闻名的长征中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征服了人类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工农红军(以下简称红军)。画家潘皓用自己的画笔抢救性地勾勒出这些老英雄的风骨神采,用艺术的方式将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6月26日,“英雄礼赞——老红军与潘皓的再长征”展在北京市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开幕,100张震撼人心的面孔背后,是100个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的英雄故事。
历经岁月,长河奔腾。红军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嵌印在共和国的基石中,构成了一部壮丽的红军英雄谱——
再启征程“黑夜之光”从延安出发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英雄?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写生机会,也许潘皓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3年前的夏天,中央美术学院组织了一批教师来延安进行写生创作。落单的教授潘皓夜晚从火车站出来经过宝塔山时,他惊呆了。
这是他第一次来延安,也是第一次见到宝塔山。
“宝塔是民族危难时的希望之光,是那个时代的象征。那晚的宝塔在五光十色的荧光灯照耀下,让我心潮澎湃。”激情瞬间在时年56岁的潘皓心里“迸发”,他让司机绕宝塔山转了两圈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