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传新风,文明实践润人心。10月22日,榆林市移风易俗工作交流推进会暨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集中展演活动在靖边县举行。与会人员循着文明足迹,通过实地观摩、交流研讨、文艺赏鉴,共同探索以移风易俗破高价彩礼、治大操大办、减农民负担的新路径,让文明新风在陕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与会嘉宾在张家畔街道东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观摩
活动伊始,观摩团先后来到靖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张家畔街道东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阵地建设的“硬设施”到服务群众的“软举措”,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靖边以移风易俗纾解群众难题的初心。而文明集市示范活动现场,更成了传递新风尚的“活课堂”。

20个特色点位围绕“邻里互助”“志愿服务”“文化传承”“新风倡导”有序排布,讲解员用“拉家常”的方式,把“抵制高价彩礼”“红白事简办”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靖边县剪纸协会张倩捧着非遗手作介绍:“这剪纸围巾、婴儿布鞋都是纯手工做的,成本不高却有心意。现在办婚事,不少人用这些乡土礼物代替贵重礼金,既省钱又有意义。”杨桥畔镇宣传委员刘汉宇则拿着非遗剪纸传承人齐艳的作品说:“齐老师的《新风尚》剪纸里,‘单车迎亲’‘集体婚礼’的图案很受欢迎,这都是咱老百姓对简约办婚礼的真实期盼。”




“‘艺润民心’就是把‘减负担、树新风’的道理编进歌、画进画,送到田间地头;‘乡音和畅’则用陕北土话讲政策,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规矩家喻户晓。”靖边县文旅局讲解员赵建飞和东坑镇宣传委员王欢的介绍,道出了本土文化赋能移风易俗的“靖边智慧”。

在随后召开的全市移风易俗工作交流推进会上,榆林各县区代表围绕移风易俗工作中的经验做法、难点问题、未来计划分享经验、交流思路,为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凝聚共识。当晚,全市移风易俗主题优秀文艺作品展演精彩开演。12个节目分四大篇章,用小品、说书、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抵制高价彩礼”“反对大操大办”的主题演活了、唱透了。


情景剧《单车婚礼进行曲》让人眼前一亮:新郎骑着自行车接新娘,简约又浪漫。“以前办婚礼,租车队、摆宴席得花十几万,现在这样的单车婚礼,花几千块就能办得热热闹闹,还不铺张。”现场观众陈姝洁说。小品《村长嫁女》中,村长带头不收彩礼,还自掏腰包办“集体婚礼”,用行动诠释“干部先行破陋习”的担当,赢得阵阵喝彩。

说书《移风易俗倡新风》唱道:“高价彩礼要抵制,大操大办不可取,农民负担减下来,日子越过越红火!”快板《吴堡移风易俗歌》节奏明快,句句都是“减负经”;尾声歌舞《彩礼高坡莫要攀》以激昂旋律呼吁“摒弃陋习、共树新风”,台下观众跟着哼唱,新风理念在乡音中深深扎根。

作为活动承办地,靖边县在移风易俗减民负、惠民生上成效显著。“我们探索出‘五个一’工作法,就是要从根上破解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的难题。”靖边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京津介绍,“一个讲堂”讲政策,把“减负新风”送进千家万户;“一次谈心”解心结,帮有矛盾的家庭放下“面子执念”;“一套标准”定规矩,明确彩礼上限、宴席规模;“一批精品”树导向,用文艺作品批判陋习;“一众典型”作示范,让“零彩礼”家庭、简办红白事的榜样带动更多人。

自获评省级文明县城以来,靖边把移风易俗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完善基础设施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改造老旧小区让居住更舒心,更通过移风易俗让农民“钱包减负”——数据显示,如今靖边农村婚嫁彩礼平均降幅超60%,红白事支出平均减少70%,累计为农民减轻负担超亿元。截至目前,全县已创成全国文明单位2个、全国文明村镇1个,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成为新风尚。
今年,靖边以“三城联建”为抓手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9名县级领导牵头负责9个片区,带动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移风易俗。“以前村里办丧事,吹吹打打两三天,花钱又扰民;现在有了‘文明治丧’点,简单悼念、环保安葬,既省心又省钱。”张家畔街道市民罗腾越道出了群众的真实获得感。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移风易俗为抓手,让‘和畅惠风’解民忧、‘清正暖风’减民负、‘幸福春风’润民心、‘奋进雄风’促发展。”靖边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剑飞表示,下一步,靖边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下大力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靖边,为榆林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靖边力量。
统万古城换新颜,塞上新风拂面来。这场集观摩、研讨、展演于一体的活动,不仅是榆林移风易俗“减负担”的成果展,更吹响了深化文明创建的新号角。随着文明新风的持续传递,榆林人民将卸下“彩礼包袱”“宴席压力”,在轻松舒心的日子里,奔向更幸福的生活。(白凌燕 冯宣铭 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