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千余巢遗鸥正在修复后的湖心岛上育雏。这个曾因生态恶化导致遗鸥数量骤降至2000巢的沙漠湖泊,如今以全球70%的遗鸥种群占比,印证着中国干旱区生态治理的智慧与担当。
红碱淖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
红碱淖地处陕蒙两省区交界,是陕西首个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生态要地,也是我国唯一的沙漠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2022年,“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境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案例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2023年,生态环境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进行现场评估,评估等级为优…
在生态保护实践中,红碱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跨省联合补水保护,与鄂尔多斯市密切协商,自2016年起,札萨克水库累计向红碱淖进行9次补水,总量达1260万方,有力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难题;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工作,实施了保护区湿地恢复项目、生态移民、养殖搬迁、草原修复和湿地治理等项目,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连续多年开展湖心岛人工修复工程,通过人工筑岛、回填沙土、改善表面生境等举措,使遗鸥栖息地环境得到显著优化,湖心岛面积达6.7万平方米;积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建设鱼类繁育驯养基地,选育良种实施耐盐碱野生鱼类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项目,累计人工繁育放流瓦氏雅罗鱼210万尾、鲫鱼230万尾,有效丰富了水生生物多样性。
遗鸥在红碱淖栖息
如今的红碱淖,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璀璨舞台:195种鸟类在此栖息翱翔,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遗鸥种群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224种维管植物蓬勃生长,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甘草形成稳定群落;周边农牧民通过200个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年增收超300万元,生态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成功绘就了一幅“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和美画卷。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系统治理与智慧赋能双向发力,深化落实《红碱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统筹‘草、湖、水、林’全要素修复,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入湖河流整治等工程,提升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增配无人机巡检与智能卡口系统,实现‘遗鸥-湖泊-流域’全域数字化监管,以科技创新筑牢‘红碱淖’生态安全屏障。”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教育科科长郭小平介绍。
当日,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榆林市生态环境局神木分局联合开展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
红碱淖湿地两岸一片“万物共生”的和美景象
从“生态危机”到“生态标杆”,红碱淖的蜕变,是陕西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生动缩影。这片沙漠湿地正以协同治理的力度、科学保护的精度、制度创新的硬度,奏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陕西乐章。(李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