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乡村旺。靖边县红墩界镇,漫山遍野的杏树正经历着从“生态守护者”到“富民金扁担”的华丽转身。近年来,该镇以“千万工程”为指引,通过“技术破局+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推动白杏产业从“散种杂植”迈向“链式集聚”,从“单打独斗”走向“三产融合”,走出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技术赋能:从“零星散种”到“产业集聚”的蝶变之路
曾经,红墩界镇的白杏种植以农户零星分散的山杏为主,品种混杂、产量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春,镇党委政府在王家坬村的黄土坡上辟出20亩“试验田”,开启了白杏产业的“技术革命”。通过引入“密植矮化+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高枝嫁接、密植移栽,首批15万株小白杏幼苗成活率达98%,为规模化种植奠定了技术基础。
红墩界镇党委负责人曹琳露说:“我们选择引进的是新疆轮台县的小白杏,这种小白杏不仅因其耐旱抗寒的特性契合当地气候,更因果实含糖量达27%,是鲜食与加工的优质原料。”
镇党委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定位的科学性。这场“试验”的成功迅速转化为全镇行动——2025年开春,7个行政村的退耕还林山杏基地同步启动改良工程,专业技术队带着修枝剪、嫁接刀穿梭沟壑,将老化山杏树高位截干,嫁接优质白杏品种。全镇白杏种植面积3年内将突破2.3万亩,形成“一沟一产业、一坡一景观”的集聚效应,昔日荒山正变身“花果山”。
模式创新:从“单打独斗”到“三产融合”的振兴密码
产业要兴,机制必活。红墩界镇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破题,将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联合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从13户农户手中流转310亩荒废林地,整合全村杏树资源与现有樱桃产业,形成“春日赏杏花、夏日摘樱桃、秋日品白杏”的农旅体验链,让游客“来了能玩一整天”,昔日“空壳村”变身“网红村”。
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村级合作社优先吸纳本地农户参与种植、管护、分拣等工作,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5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同时,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开办“杏农学堂”,培育技术骨干10人,辐射带动50余户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实现“技术入户、效益到户”。据测算,五年后白杏盛果期,村集体年收益可达170万元,群众每户年增收近6万元,联农带农效应显著。
眼下,红墩界镇正谋划产业升级新路径:推动白杏产业向智慧农业、农旅融合延伸,建设集采摘体验、杏产品加工、电商展销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开发杏干、杏仁油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富民,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白杏已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真正实现“绿了山坡、富了口袋”,绘就出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画卷。
如今的红墩界镇,漫山杏林既是守护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更是鼓起百姓腰包的“绿色银行”。随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运营、品牌化发展的深入推进,靖边县红墩界镇的“白杏”书写着生态与经济互促双赢的乡村振兴新篇章。(黄金梅 李晓艳 师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