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西安联通
  • 沣西新城
  • 无界长安广告
  • “我眼中的幸福安康”抖音短视频大赛
  •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陕西
English
陕西内容 国际表达
三秦大地 :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地市 > 榆林 > 正文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榆林实践”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榆林实践”
2024-06-18 11:13:41 来源:群众新闻

“可怕的寂寥,可怕的荒旱。没有树,没有水,没有人烟,一声咳嗽都传出好远。”20世纪30年代,作家老舍这样描述“驼城”榆林。

如今,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榆林变了模样!

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图为6月11日,记者航拍的黄河府谷段。 记者 李旭佳摄

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图为6月11日,记者航拍的黄河府谷段。 记者 李旭佳摄

荒沙作证——榆林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拴牢”流沙的省份。

绿树作证——榆林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沙区植被覆盖度平均达到60%,林木保存面积从60万亩扩大到2360万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在陕西,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一望无际的森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断推进,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6月17日,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沙地林木正经受着炙烤,治沙英雄石光银顶着烈日,走进沙林地查看林木受旱和虫害情况。

治沙事业离不开榆林人民的艰苦奋斗。从治沙英雄,到林业工作者,再到护林员,一代又一代的榆林人,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续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治沙要一代接着一代干”

治沙英雄石光银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治沙!

“恶沙不除,穷根不拔,我枉活一世。”抱着这样的信念,石光银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治沙之路——他带领乡亲们与风沙搏斗,先后把25万亩荒沙地治理为“塞上明珠”。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绿图”绘到底。70多年来,榆林的绿化模范们坚持“点”上探索,“线”上推进,“面”上推广,积累了越来越多生态治理经验,不断贡献着防沙治沙样本——

1953年,榆林“北治沙、南治土”荒漠化防治工作启动,确立了水治与植治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榆林摸索出引水拉沙、沙障固沙、前挡后拉等一系列治沙造林适用技术;

20世纪70年代,榆林攻克了沙区飞播造林种草技术难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榆林确立了“全封、远飞、近造”的工作方针,大面积荒沙荒坡开始披上绿装。

“在长期的治沙实践过程中,榆林探索出‘窄林带大网格’农田防护林网和‘一整二改五化八配套’农田风蚀综合防控技术、灌木林地平茬复壮技术和飞播乔木技术。”6月17日,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立荣介绍,榆林荒漠化防治工作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一棵棵地栽种树苗,一锹锹地挖坑填土……几十年来,榆林人用自己的双手“积累”绿色。

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带领家人和乡亲在毛乌素沙地植树2800余万株、治沙11万亩,把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人工绿海”;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54名平均年龄18岁的女民兵前赴后继,靠人拉肩扛推平800多座沙丘、营造33条防风固沙林带;返乡治沙人张应龙,扎根毛乌素沙地21年,累计治理沙地42.8万亩,将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

是他们!也是她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从“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建设奇迹,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榆林治沙,荒漠化治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