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很多样子,很庆幸自己的青春有穿军装的样子。如今,虽然戎装已脱,但军魂依旧,常常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首《我爱你,塞北的雪》火遍大江南北,听着轻盈的曲子,想象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带着对军旅的向往,我有幸踏进驻塞北某地,开始了火热的军营生活。
军列一路向北穿过崇山峻岭,我的心儿却早已飞到了那个漫天雪舞的塞北,仿佛要去赴一场雪的盛宴,心情无比激动。历经二十余小时的颠簸,临近傍晚时分,列车终于缓缓的停靠在驻地某车站。此时,外面响起了咚咚锵的锣鼓声,侧身望去,一群官兵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旅途的疲惫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想,这应该就是我倾慕已久的驻地了,如此热烈的欢迎仪式也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来到营地,简短的欢迎致辞后,我们被分到各个连队,连长带着我们八九个同乡回到温暖的家——指挥连。宿舍里,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生活用品,脸盆、口杯、牙刷、毛巾等都已备齐。知晓我们来自大西北,连长还亲自安排炊事班给我们准备了面条。熟悉的口味让舟车劳顿、以及首次离家的不适全无。那一餐,是我们吃的最香的饭;那一夜,也是我们睡的最香的夜。
一般情况下,新训都是集中吃住,集中训练的,与老兵不接触,但我们似乎有点不寻常,虽是参加教导队统一训练,但吃住还在连队,老兵威武、勇猛、严谨的影子很早就刻在了脑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合格的好战士。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是属于团直的,这种训练模式也是很少有的,我觉得这样很好,起码我们能较快的融入连队这个大家庭。
新训很紧张,也很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好在我平时喜欢运动,身体还吃得消,毅力也还可以。高强度的训练,能量消耗多,新兵的饭量普遍大,连队想着法子给我们改善伙食。那时候,老兵也很体谅新兵,每次吃饭让新兵先打,他们把好吃的都留给新兵,让我真正体验了“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句歌词的含义。三个月的新训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开始下连队,和老兵一起进行专业训练。班长和老兵手把手教我们专业,让我们很快掌握了专业技能。无私奉献,团结战斗在部队体现的淋漓尽致。
餐前唱歌,干部讲话是部队特有的风景。下连队后不久,赵连长在饭前讲话,看起来很郑重的样子。他说道:“同志们,今天,我们吃一顿钢丝面。”话音未落,我就兴奋的不得了。要知道,面食是陕西人的最爱,普通的面粉在陕西人那里能做出很多花样来,让你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什么油泼面、扯面、拉条子、酸汤面、包子、饺子、花卷等等,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能吃上一碗面,那就是很惬意的事儿。生平第一次听到“钢丝面”,我的确有点好奇,不知道钢丝面是什么九九?心想,只要是面应该就很好吃吧!进入饭堂后,我看到炊事员把蒸好的钢丝面给大家放到碗里,然后浇上菜汤,我吃了一口,感觉硬硬的,涩涩的,差点没吐出来。顿时,没有了吃下去的胃口,但已经打到碗里了,总不能倒了吧?于是,就强忍着吃完饭。后来,我才知道,所谓的“钢丝面”,其实就是用玉米面制作而成的面条,色泽金黄,细若毛线,钢丝面具有钢而不脆,软而不绵的特点,所以被人们形象的称为“钢丝面”。也是后来,我也才知道,之所以吃钢丝面,是当时部队粮食供应还比较紧张,官兵伙食供应标准也是粗细搭配的。在新训期间,之所以很少吃粗粮,那是连队及老兵为我们接济的结果。顿时,我明白了很多,感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再后来,每周一、两次的钢丝面,我也像老兵一样,吃的津津有味的,没有了第一次吃钢丝面时的苦涩与尴尬。
从表面上看,赵连长是一个很威严的人,这让新兵多少有点胆怯。听老兵讲,赵连长曾经参加过越战,战功赫赫,战士们都很敬佩他。从他的眼神里,我读懂了军人的坚毅、勇敢、不屈。了解这些情况后,我肃然起敬,打心底里佩服我们赵连长。其实,感觉毕竟是感觉,跟赵连长接触多了以后,你会发现,赵连长是一个很和善的领导,他的心很细,爱兵如子,他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连队建设上来。塞北的自然环境很艰苦的,当地流传一句话:一年就刮一次风,一直从春刮到冬。风起时,飞沙走石,吃到嘴里的少不了沙子,恶劣的气候环境让人望而生畏,伙食供应比较紧张,绿色蔬菜就更是一种奢望了。尤其是,一到冬季,萝卜、白菜、土豆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三大样”。战士们戏称,中午吃萝卜、白菜、土豆;晚上吃土豆、白菜、萝卜。这种状况,连长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改善伙食,我们大搞自主生产,连队养猪种菜,房前屋后都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了,连长还带领我们开荒种地,甚至亲自积肥、挑大粪。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军人特有的气质——不畏艰险,战胜一切,勇往直前,乐于奉献。这种品质正是部队大熔炉的结晶,是军魂的体现。
在赵连长的带领下,我们建起了塑料大棚,里面种上了蔬菜,黄瓜、茄子、豆角、辣椒等等。连队还组织炊事员学习腌菜技术,想方设法提高伙食质量,腌菜品种多达三十余种,吃起来十分爽口。赵连长经常讲,“好伙食能顶半个指导员”,一定要让战士们吃得好,吃的香。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连队伙食有了很大的起色,官兵不仅吃上了新鲜的蔬菜,而且粗粮也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一年后,我们再也没有吃过钢丝面了,团队还在我们连队搞了个伙食标准化试点,四菜一汤,加牛奶鸡蛋成了我们伙食的主角,现在想起来,的确还有一丝丝兴奋。
入伍前,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自己也感觉有点自卑。到部队后,我们在训练的同时,还要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每周召开一次班务会,每个人都要发言,尤其作风纪律整顿时,还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过不断锤炼,渐渐地,我的性格也活跃起来了,不再是当初那个腼腆的小伙子了,感觉人也精神了很多。那年八九月份,我们部队召开了一次文化工作现场会,每个连队至少都要承担一两个项目,我们连队主要负责军乐鼓和讲故事,我的主要角色就是讲故事。接到任务后,在连长、指导员的带领下,我们及时搜集资料,把身边的人和事编辑成一个个小故事,整理后进行试讲,反复的练习让我心里逐渐有了底。记得那时,讲故事的官兵每人至少要准备七八个故事,故事的名目汇集到一起,由首长随机抽点,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现场会当天,规模十分宏大,多家电视台和媒体也进行现场报道,很庆幸的是,我准备的一个故事恰好被首长抽点到了,赢得了阵阵掌声,我也有了一种战胜自我的自豪感。后来,师宣传科还专门采访了我,一篇《小故事,大道理》上了《战友报》的头条,成了战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新兵第一年十月份,我当上了文书,与连队干部接触的机会更多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我。记得那会儿,我和连首长在一个桌子吃饭,他们总是把好吃的菜留给我,让我一个新兵感激不尽。有时,不小心掉到桌子上的菜,赵连长一定会重新夹起来再吃,这个细节,的确让我既惊讶,又打心里佩服!这样的镜头,在以后的餐桌上经常能见到。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那以后,我也逐渐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时间过得好快,第二年三四月份,赵连长工作调整离开部队,战士们的心里有一万个舍不得,真想让时光多停留一会儿。记得那时候,不少战士都流下了不舍的泪水。新来的时连长是一个很年轻,又很精干的人,无论干什么,都能想到前,冲到前,连队“敢打硬仗,纪律严明”的优良作风不仅继承了,而且发扬的很好,连队的工作也再上了一个新台阶。那一年,我们连队还被上级评为先进连队。
当兵第三年,才有资格考军校。这对我个人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不巧的是,那一年,恰逢部队大搞营房建设,营建任务十分繁重,所有官兵一个不拉都要干活,就连炊事班及连部人员也不例外,战士们不仅要拆除旧房,还要建新楼房,加班加点也就成了常态。说真的,考军校是我最大的愿望,看到这种情况,我的确有点犯难,生怕没有时间复习,心里感觉十分焦虑。时连长也看透了我的心思,理解我的不安,尽可能不给我安排任务,还给我提供了一个单间,让我静下心来好好复习。在其他方面,时连长还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这让我十分感激,没齿不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东北某炮院,实现了人生最大的转折。
时光荏苒,转眼即逝。告别塞北已经三十年有余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仿佛一切就在眼前。塞北,是我洒满青春的地方;塞北,是我成长历练的热土;塞北,更是祖国的钢铁长城。那里有漫天飞舞的雪花;也有尘土飞扬的沙子;那里还有我说不完的故事。那段经历,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刻骨铭心,永藏心底,真想再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热血铸军魂,青春洒疆场。在建军96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欣然提笔回味那段从军史,漫步芳华,以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樊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