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灾为令、主动作为,积极适应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救灾和物资保障体制,扎实开展各项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稳步提升物资保障能力,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健全体系·不必恐慌提升储备保障能力
西安市坚持“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下辖的6个多灾易灾县(市、区)建有专门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其他县(市、区)采取租赁、借用等形式设有救灾物资储备库房。目前,全市基本建成了以市救灾仓储中心物资储备为支撑、多灾易灾县(市、区)物资储备为依托、偏远易灾乡镇(街道)物资储备为基础、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物资储备为补充的四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西安市每年都将救灾物资采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近3年来全市累计安排采购资金2959万元,不断增加救灾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目前,西安市本级常年储备救灾帐篷、棉被、防寒服、折叠床等14类10万余件(套),各县(市、区)储备有16类5万余件(套)救灾物资,基本可以满足较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灾工作需求。
在实物储备的基础上,西安市不断创新物资储备形式,与陕西京东信成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西安市应急救灾物资紧急供应运输框架协议》,利用京东商城货品丰富的平台优势和京东物流的运输资源,提升救灾物资储备保障和快速调运水平。
今年,为增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鼓励群众积极储备家庭应急物资,进一步提升家庭应对突发事件避险自救能力,西安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结合实际编制印发《西安市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含基础版和扩充版),详细地列出了家庭储备物资的种类、名称、功能和适用灾种,明确了家庭储备物资注意事项,并且大力推广“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理念,提升家庭应急避灾自救能力。
完善预案·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2020年10月,西安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协调16个市级部门单位,在周至县通过情景模拟、交互展示、现场应对、实战处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西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演练,增强各成员部门单位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协同配合意识,提高灾害救助应急指挥决策水平。
2021年,在组织开展西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实战演练的基础上,西安市应急管理局根据演练发现的问题以及专家评估意见,针对机构改革后市级有关部门职责调整变化情况,结合近年来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形势和要求,开展前期调研、风险分析、应急救灾资源调查,编制了《西安市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同时,通过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专家评审、会议讨论研究等环节,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对2017年印发的《西安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明确市级部门的灾害救助工作职责,明确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启动程序和响应措施,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体系。
建立队伍·提升灾情统计工作水平
近年来,西安市督促各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县(市、区)、乡镇(街道)负责灾情统计报送、评估核查的具体责任人,各行政村(社区)指定由村“两委”成员或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灾害信息员,确保全市每个乡镇(街道)、村(社区)都有1名灾害信息员。同时,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灾害信息员数据库中,登记各级灾害信息员基本信息,并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更新,确保灾害发生时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及时到岗,及时统计报送灾情。
目前,西安市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全市共有灾害信息员3329名,实现各级灾害信息员全覆盖。
西安市每年都在入汛前举办全市灾情管理和救灾保障业务培训班,通过专家讲授、政策解读、系统实操等形式,集中对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灾害信息员开展业务培训。各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按照分级培训要求,每年对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灾害信息员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全市3年来累计培训各级灾害信息员2.1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灾害信息员的业务能力和灾情统计报送水平。在加强培训的同时,西安市应急管理局每年都会要求各县(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对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灾害信息员的日常管理情况采取随机抽查、通报考核,夯实灾情统计、核查评估、应急值守工作职责,确保灾害发生时人员在岗在位、通信畅通。
建章立制·形成会商救助合力
2020年1月,西安市应急管理局与西安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衔接配合工作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和通报会商制度,成立西安市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督导各县(市、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举措,采取部门协同、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督查等方式,推进受灾人员救助政策与临时救助、城乡低保等救助政策有效衔接,形成救助工作合力。
2020年7月,西安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健全自然灾害灾情信息共享和会商核定机制的通知》,明确了灾情信息报送的程序、时限和职责分工,确定了灾情会商核定形式、内容和具体要求,加强与水务、气象、资源规划、农业农村、交通等部门单位的日常联系和协调沟通,通过完善灾情信息共享和会商核定机制,从而形成灾情统计核定合力,提高灾情统计报送的准确性。
科学应对·做好群众保障工作
2021年,受强降雨和持续降雨影响,西安市9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灾害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灾害损失重。灾害发生后,西安市应急管理局迅速反应、及时应对,积极开展应急救灾和受灾群众安置、救助工作。
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先后组织人员20余次赶赴蓝田、周至、长安、鄠邑等区(县)受灾一线查灾核灾。
针对“8·19”蓝田县洪涝灾害,西安市及时启动西安市自然灾害救助Ⅲ级响应,协调组织市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指导帮助受灾县(市、区)做好灾情统计报送、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应急生活救助等工作。同时,西安市应急管理积极协调市财政局向下拨经费1315.8万元,督导组织7个沿山县(市、区)及时采购配发卫星电话1083部、发电机879台,确保沿山各行政村、避灾安置点的应急通信和电力保障。
根据受灾县(市、区)灾情情况和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实际,西安市应急管理局第一时间紧急调拨帐篷、毛巾被、折叠床、棉被、防寒服、棉大衣等市级救灾储备物资12类4.4万件(套),同时积极争取下拨各项救灾补助资金7553万元,用于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应急生活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因灾倒损房屋重建修缮等。全市各受灾县(市、区)结合实际,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2.93万人进行及时妥善安置,并及时发放救灾款物,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有伤病能得到及时救治。
9月中旬,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对冬春生活救助工作进行了提前安排部署,同时督导受灾县(市、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人员逐村逐户摸底排查,全面摸清了需冬春救助的受灾群众底数,建立冬春生活救助工作台账。
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西安市应急管理局成立专项工作督查组,由领导带队,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等形式,对9个受灾县(市、区)的救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出,并且督促限期落实到位。
11月,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向受灾较重的蓝田县及时调拨市级救灾物资棉被10000床、棉大衣5000件、防寒服3000件,确保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同时,该局组织督促蓝田、临潼、周至3个受灾区(县),针对受灾群众口粮、衣被、取暖等冬春生活实际需求,发放棉被6264床、棉衣3179件、防寒服2855件、电暖器3005台、电热毯160张、食用油14225公斤、大米30625公斤、面粉30625公斤,共计救助受灾群众1.4万余人,做到不少一户、不少一人。
为加快推进因灾倒损房屋灾后重建修缮工作,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及时安排部署,加强组织协调,督导受灾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灾后重建修缮工作方案,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人员,全力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修缮因灾倒损房屋。
目前,全市因灾倒损房屋重建修缮工作已全面开工,计划在明年4月底前完成一般损坏房屋修缮任务和倒损房屋原地重建任务,并督导受灾县(市、区)对易地搬迁重建工作提前规划,让受灾群众早日搬入新居。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