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莲湖区土门街道,你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晨曦微露的大桥西巷,一幅幅治理墙绘悄然绽放;新桃园小区新建的篮球场上,青少年尽情挥洒汗水;梧桐苑老年大学的老年志愿舞蹈队伴着音乐,反复练习舞蹈动作;牡丹庄园的秦腔自乐班那粗犷雄浑的秦声秦韵顿时让人神清气爽……
这些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得到的优质公共服务,离不开治理“合伙人”的助力。今年以来,土门街道以“居民需求+社区资源+共建共享”为主线,创新治理“合伙人”新模式,筑牢为民服务共同体,形成各方参与、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壮大基层治理“朋友圈”。
人人参与,激活治理“一盘棋”
“我家有老人和小孩,施工噪声大,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居民李女士说。
“这个项目是莲湖区重点保回迁民生项目,关乎372户1302人的入住问题。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在施工过程中,噪声难免会对周边居民造成一定影响,为保证后期降噪有效,我们建立了微信群,大家可以扫一下。”汉城南路棚户区改造项目施工方负责人李先生说。
这是针对近期施工扰民问题,工农社区联系治理“合伙人”的西安市生态环境局莲湖分局召开的“汉城南路棚改项目施工单位和群众面对面噪声防治座谈会”的场景。施工方将采取调整作业工序、禁止轰油门、禁止鸣笛、关闭倒车警报及使用节能电车等措施,将噪声影响减到最小。最终在社区和治理“合伙人”的共同努力下,群众接受施工方承诺的一系列整改措施,现场响起了掌声。
土门街道积极引入治理“合伙人”模式,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社区嵌入式服务新路径。除了将信誉好、技能强的专业人才确定为治理“合伙人”,并建立资源库外,还注重整合链接社区各方资源,将学校、医院、社会组织等单位(组织)作为治理“合伙人”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服务辖区居民。截至目前,各社区与16家企业单位、20余位行业专业人才达成合作,正在洽谈阶段的意向合伙人有10余家,基层治理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合奏曲”。
共建共治,解决群众“愁盼事”
土门坊社区的翡丽城小区建于2009年,共1694户,实际居住4600人,小区电动车就有900余辆,很多业主就近将电动车停放在单元楼前,既拥挤又存在安全隐患,尽管物业每日多次巡查,但电动车乱停放以及充电问题已经上升为该小区的“头等大事”。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土门坊社区党总支充分运用党建联建机制,联合治理“合伙人”太和兴物业,按照“合理设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原则,充分听取居民代表意见,初步确定在6号楼旁废旧场地修建电动车棚,社区联合治理“合伙人”太和兴物业经过与场地老板多次协商,终于就电动车场地使用问题达成了一致,于2024年12月完成了车棚场地的硬化、85个充电桩及监控设施安装,可以同时停放300辆电动车,极大缓解了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切实解决了居民的急难愁盼,受到小区居民一致好评。
在土门街道,不少社区通过治理“合伙人”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公益集市、中医文化、职业技能提升等高频需求服务。以空间换服务,将优质资源导入社区,引入多元主体合伙入驻,搭建起资源共享、多元参与发展的治理平台,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便利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