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永远的山丹丹》第100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圆满举行。
第四乐章《刮大风》。
9月25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迎来全国第100场巡演。
指挥家阎惠昌执棒,胡琴演奏家沈诚、唢呐演奏家王展展、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永原以及陕北民歌手苏文倾情加盟,乐团的140余位艺术家同台演绎,用音乐汇聚起从传统到现代的深沉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永远的山丹丹》不久前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再一次印证了其艺术价值与广泛影响。
当最后一个音符定格在音乐厅,掌声与喝彩声经久不息。这份热烈回应,不仅属于舞台上的艺术家们,更属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多年来坚持民族音乐创作与创新实践的努力与坚守。
创作之源:从地方之声到时代之音
2017年,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秉持“立足陕西、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艺术愿景,特别委约作曲家王丹红创作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
作品初创期,主创团队多次深入陕北延安、榆林、米脂、安塞等地开展田野采风,亲身感受“延安精神”的深厚底蕴,挖掘黄土高原丰富多样的本土音乐资源,体悟陕北人民乐观坚毅、顽强不屈的生命气质。历时105天高强度排练,近200位创演人员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克服各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于2017年10月16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
这部作品集合了腰鼓、唢呐、信天游、说书等陕北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未止步于对民间素材的再现,而是以交响化的手法和当代性的视野,完成了一次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艺术转译。作品既延续了传统文化中对土地与生命的热烈赞美,又在厚重的音响和多维的结构中,赋予其新的精神质感与历史纵深。
作品自首演以来,引发观众与评论界的广泛共鸣。它证明了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是“地方的声音”,更能够成为承载时代精神与文化价值的“民族之声”,在中国音乐的版图上写下了独特而厚重的一笔。它的出现填补了大型陕北风格民族管弦乐作品的空白,推介了陕西的特色文化,用作品讲活了陕西故事,对中国民乐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音乐界评价为“一部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创作”。
在音乐的语境中,陕北的红色山丹丹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再现,更象征着黄土高原人民质朴坚韧的生命意志。通过王丹红的艺术化提炼,它所传递的不只是动人的旋律,更是一种群体记忆、民族气质与精神自觉的外化。
正如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所说,《永远的山丹丹》如同文化解码器,将陕北的生命符号、历史因缘、民俗风貌与创新能量层层递进,映射出质朴丰润的文化肌理和顺应时代感召的精神力量。
百场巡演:跨越山河的音乐长征
9月15日,《永远的山丹丹》“百场绽放共赴新章”纪念活动暨总谱出版发布会在京召开。《永远的山丹丹》总谱正式面世,使作品从“舞台演绎”迈向“文献经典”,不仅为全国专业乐团复排与再创作提供了权威依据,也为高校教学、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2017年首演以来,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从陕西出发,足迹遍及西安、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南京、香港、成都等40余座城市,累计现场观众超过15万人次,线上点击量突破1亿,成为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播的现象级作品。作品获得陕西省文化创作特别大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及“百年百部”扶持、参与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重要活动。
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它以恢宏气势赢得京城乐迷的由衷喝彩;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观众评价它“把陕北的风吹进了黄浦江畔”;在香港文化中心的联合演出中,它作为庆祝国庆节的重要乐章,收获港澳同胞经久不息的掌声;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它与“天府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产生了深度共鸣;在南京长江之畔,它的音浪与大江奔流相互呼应。每一次亮相,都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再发现,也是民族音乐与时代精神的一次深度对话。
这100场演出,不仅是数字上的累积,更是艺术能量与社会影响力的层层递进。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港岛之滨到巴蜀大地,《永远的山丹丹》让更多观众在聆听中感受黄土地的力量与温度,也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语境中获得了更加广阔而深远的传播空间。
乐团使命: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
《永远的山丹丹》全国百场巡演的成功,不仅彰显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更凸显了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的整体实力与集体风貌。作为这部作品的原创、首演与推广主体,乐团以高水准的演绎和持续的艺术实践,将三秦大地的声音传向全国,为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播注入了鲜活力量。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组建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最早的职业民族乐团之一,曾获“首届全国十大优秀民族乐团”称号。
乐团始终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音乐繁荣发展的使命,汇聚了一批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演奏家与指挥家,在传统经典的传承演绎、当代原创的首演推广、跨界融合的探索创新以及国际舞台的交流互鉴中成绩斐然。
近年来,乐团尤为注重委约创作与原创精品的打造,推出了《丝路长安》《领航中国》《唐诗·宋词两座城》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永远的山丹丹》正是这一战略部署的集中体现。
在打造精品的同时,乐团也高度重视党建引领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夯实传承机制。通过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下设立青年演奏家培养计划、邀请国内外名家开设大师课、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等方式,逐步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衔接的人才梯队。许多青年演奏员在巡演和舞台实践中迅速成长,逐步成为民族音乐舞台上的新生力量。这种“以演促学、以演育人”的模式,在党组织的组织保障和思想引领下,乐团在作品传承、人才成长和艺术创新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为陕西文化走向全国的重要窗口,乐团活跃于国内各大音乐节、艺术季和重要庆典舞台,并多次出访海外,把三秦大地的音乐风采带上世界舞台。从黄土高原到国际都会,从地域声音到世界乐响,乐团以陕西为根基,以中国为底色,正不断拓展民族音乐的表达维度,成长为展现中华民族音乐形象的重要力量。
《永远的山丹丹》第100场演出的谢幕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它既是对8年来巡演成果的肯定,也是乐团在民族音乐探索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号角。
团长宋小雷表示,乐团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艺术创作与传播,强化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拓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让民族音乐在继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升华,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民族精神贡献持久而深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