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诗故里,吟诵在长安的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却长期未得到充分发掘。5月21日,首届“长安吟诵”赏析大会于西安外事学院圆满举办,为千年长安吟诵“打样”,正式拉开诗都西安“读书声”新篇章的序幕。
吟诵被誉为中华传统“读书声”,拥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代表。受文化传统与语言音乐差异影响,吟诵形成众多流派,不少地方流派在当代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中重焕生机。西安作为“诗歌之都”、唐诗发源地,其吟诵文化却一直未被深入挖掘。
“吟诵在陕西和西安文化中的根源何在?又有着怎样的音韵与特点?”多年来,西安外事学院校长黄藤始终在探寻答案。自2017年成立长安诗社后,他走访多家博物馆,访问高校诗词音乐领域专家学者,多次组织学术研讨会,却始终未能找到突破口。然而,在研究西安鼓乐的过程中,黄藤及其团队发现,西安鼓乐的赞和歌章与吟诵特质高度契合,不仅是本地区古诗词文吟诵的重要形态,更是符合当代陕西文化语言特点的吟诵载体。西安鼓乐有序的传承体系和曲谱,也为这一吟诵形态提供了明晰的渊源与身份认证。经深入研究探索,团队将西安鼓乐赞与歌章应用于诗词文吟诵,成功发掘出独具地方文化特色与活力的吟诵样式,并将其命名为“长安吟诵”。
在本次“长安吟诵”赏析大会上,黄藤化身讲述人,现场解读并吟诵《四季花》《鹊踏枝》《遐方怨》《忆长安》《满庭芳》等八首诗词,西安外事鼓乐团同步进行演奏与吟唱,重现了带有诗唐文化印记的长安“读书声”。大会选用的歌章曲目,均源自西安鼓乐研究专家冯亚兰和焦杰教授的研究成果。焦杰教授亲临大会并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还有大量歌章曲有待与诗词文结合,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他愿与众人携手推进。
西安鼓乐研究院、陕西省诗词学会、西安诗词学会、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以及西安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并在研讨会上纷纷表达肯定。音乐学家乔建中称赞道,大会上吟诵的呈现方式与路径十分精妙,令人感受深刻,充分证明传统遗产如宝藏般蕴含无限价值,值得深入挖掘;西安诗词学会会长毛艳飞则表示,此次大会成功树立了“长安吟诵”的概念和样式,是西安吟诵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黄藤表示,他与团队将持续深耕陕西地方吟诵文化遗产挖掘工作,致力于让长安吟诵成为有历史依据、传承脉络清晰、文化根源深厚的吟诵形式,为中华吟诵发展与中国非遗文化传承注入新动力,推动诗都西安“读书声”迈向崭新篇章。(文/李泽林 图/刘鑫 靳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