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陕西书法旅游线路产品发布活动在汉中市博物馆举行,现场发布全省12条书法旅游线路。本期推荐的是“汉风墨香·古迹寻踪”之旅。
一、线路名称
“汉风墨香·古迹寻踪”之旅
二、推荐理由
该线路以“国之瑰宝”汉字碑刻文化为轴线,串联汉中境内著名摩崖石刻、书法字体、牌匾门楹等涉及汉字文化主题景区、历史遗址及文博场馆等资源,涵盖著名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汉隶三颂之《郙阁颂》、唯一由皇帝下诏之官祠武侯祠等经典汉文化景区景点,立体展现汉中作为汉文化发祥地的历史厚度与人文精神,打造集文化传承、书法艺术、历史感知于一体的寻踪汉字溯源之旅。
三、沿线地点
汉台区—留坝县—勉县—略阳县
四、具体线路
汉中市博物馆—石门栈道—兴汉胜境—张良庙—武侯祠—灵岩寺
五、书法亮点
1.石门十三品: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是13件著名摩崖石刻的合称,20世纪70年代初,该地因根治褒河,在石门所处峡谷修建水库,国务院将水库淹没区内摩崖石刻中的十三种碑刻包括汉刻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南宋刻隶书三品等评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属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位于汉中博物馆。汉中石门石刻处在汉字由篆而隶的重要过渡时期,代表了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研究汉魏书法的实物标本,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发挥了启迪和推动作用。
2.石门栈道风景区:有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遗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山河堰”,省级文物“新石门”等;是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珍“石虎”等“石门十三品”书法作品诞生地。
3.兴汉胜境:兴汉胜境的牌匾书法涵盖了多种字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篆书古朴典雅,隶书庄重沉稳,楷书规整严谨,行书流畅灵动,不同字体的运用为景区增添了丰富的艺术氛围。
4.张良庙:庙内现存古碑刻39通,摩崖题字51块,匾额50多面,楹联40余幅。新刻立现代书法家新石碑30余通。石碑:“英雄、神仙”碑:是张良庙的标志,由时任陕南镇守使管金聚题写。摩崖石刻:张良庙的摩崖题字有51块,内容或称颂张良、借古抚今,或状物写景、感怀嗟叹,书风迥异。匾额:“帝宰人龙”:由清朝进士赵廷俊题写,悬于张良庙正殿对面过厅上。“相国神仙”:由清康熙年间的兵部尚书、御史于成龙题写,此四字书法风格古朴典雅、端庄大气。楹联:“送秦一椎,辞汉万户”:是于右任撰书的匾额,字体豪放洒脱、气势磅礴,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张良的一生,既体现了他年轻时刺杀秦始皇的英勇壮举,又展现了他在汉朝建立后拒绝高官厚禄、选择归隐的高风亮节。
5.武侯祠:汉中武侯祠的“三绝碑”全名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代书法家柳公绰书写,碑文由裴度撰写,刻工由鲁建完成。该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碑身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碑文共1094字,采用楷书竖行书写,内容分为序文和铭文,主要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文治武功。此外,汉中武侯祠内还悬挂着嘉庆帝御笔亲书的匾额,进一步增加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6.灵岩寺:现存历代摩崖碑刻140余通,被誉为“陕南碑林”,是解读秦蜀故道文化,研究书法、历史和艺术的宝库,尤其“汉三颂”之一的《郙阁颂》摩崖、中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碑刻享誉古今,蜚声中外。《郙阁颂》鎸刻于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其书法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乃标准的八分汉隶,自魏晋以来,各种金石专著、杂志和有关地方志多有著录,评价甚高。《郙阁颂》不但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又是光彩夺目的艺术佳作,它已不限于一地,而成为人类共有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