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妙笔banner图
  • “学长杯”第四届陕西大学生辩论赛
  • 广告|西安联通
  • 西凤酒广告
  • 沣西新城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文旅 > 正文

千年游赏说雁塔

千年游赏说雁塔
2023-11-14 12:01:43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近几年来,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文化旅游景点。在彩灯高悬的大雁塔之下,街衢中欢声笑语、人流如织,盛唐长安风情与现代西安魅力融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早在唐代,大雁塔一带就已是士民争相游赏之地。大雁塔始创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由高僧玄奘所倡建,是唐长安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千余年来与黄鹤楼、滕王阁等名楼一直是海内登临之名胜。

千年游赏说雁塔

很多人以为唐代大雁塔的外形就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样,其实不然。据唐代《慈恩传》载,其塔“仿西域制度”,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也就是说大雁塔初创时是仿西域式样建造的五层方塔。然而西化造型的雁塔并未能长久,经过50年风剥雨蚀,塔身日渐颓坏,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又按照中国木构建筑形式改建为十层砖塔。唐代宗时进士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诗云:“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可以想象其巍峨盛况。

唐末长安城被毁,大雁塔虽幸存但残损严重,五代后唐时复加以改建修复,此时的塔貌在北宋张礼所作《游城南记》中有真实描述。书中记载“(长安中)重加营建至十层……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层”,唐宋诗文的两相呼应让我们对大雁塔的沿革有了更清晰真实的认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该塔再次大修,在维持塔体造型基础上整体外砌了60厘米厚的包砖,由原来的瘦削高挑变成了如今敦厚雄壮之形制。

千年游赏说雁塔

无论如何改建,雁塔的高崇在任何时代都毋庸置疑,为一方亘古之壮观。尤其在唐代,其地下邻水流屈曲的黄渠,南至终南山之南五台,北对大明宫含元殿,成为长安士民最爱登临的形胜之地。

当寒冷的冬季过后,春天正式拉开序幕。身处皇宫新年御宴中的崔日用,登殿堂之高、赏皇家之乐,还不忘抬头南眺与大明宫遥遥相对的雁塔与曲江,在瑶筐开宝胜、彩笔颂春椒的节庆仪式中诵吟出“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的诗句。

仲春之后,长安天气渐暖,登临雁塔看到平时空中飞翔的禽鸟如在脚边徘徊,极目远望山峦岗岳、原隰相间,清晰可辨;回首城内宫阙楼台、城垣池囿,似在眼前,黄昏之时细雨落下,整个长安一派“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的祥和氛围。若逢晴明之日,塔下牡丹院中花团锦簇,得意士子不免吟出“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的喜悦。有人欢喜有人愁,白居易目睹春色将尽,“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似乎在感叹年华易逝。喜喜忧忧,时光也在一次次雁塔游赏中流淌而过。

唐时长安的盛夏酷热难耐。夏日来塔登攀多只为避暑降温。中唐时颇有诗名的刘得仁,用《夏日游慈恩寺》《慈恩寺塔下避暑》两首诗,把寺塔带来的清凉、游人数量之多描述得淋漓尽致。“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安静纳凉固然好,既至塔下何不登临?“闲上凌虚塔,相逢避暑人”,原来想通过登塔得清凉的人不在少数,可扎堆避暑的坏处就是“却愁归去路,马迹并车轮”,来时好好的,回时却大堵车了……

千年游赏说雁塔

关键词:西安,大唐不夜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