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底蕴,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其每一道特色美食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同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绝世神功之“降龙十八掌”,一招一式尽显浑厚功底,集天下美食之至,威力无边,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邂逅味蕾的武侠秘境,领略渭南“十八掌式”特色美食的武林风采。
第一式
“亢龙有悔”之“渭南时辰包子”
晨曦微露,渭南城(古称“渭南县”)街头巷尾弥漫着阵阵香气。渭南时辰包子,宛如“降龙十八掌”中的“亢龙有悔”,刚出蒸笼的包子,屡屡白色蒸汽与阵阵扑鼻香气相互缠绕,倏然间,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冲向天际。它犹如“亢龙有悔”,以“快”制胜,顾客动作稍慢,只能望“龙”长叹。其形若僧冠、小巧玲珑、雪白发亮、底色金黄,由于用料考究、工艺精细,吃起来素有馥郁鲜爽、口味浓香、肥而不腻等特色,在秦馔中享有盛名。食客们一定要记住,渭南时辰包子讲究“热”吃,就是包子一定要趁热吃,方能最大限度享受到包子的松软可口、咸香四溢,才不辜负这一传承千年的美味。
第二式
“飞龙在天”之“豆腐泡”
豆腐泡,恰似“飞龙在天”,气势磅礴,独具风味。豆腐泡的精髓在于那鲜嫩的豆腐和浓郁的卤汁。选用当地优质黄豆,经过精细的磨制工序,制成的豆腐口感嫩滑,豆香四溢。将豆腐放入特制的卤汁中炖煮,卤汁的香味慢慢渗透到豆腐里,使其更加入味。吃的时候,再配上刚出锅的锅盔馍,加入香椿辣子,馍的麦香与豆腐的卤香、香椿的辣香,相互交融,幻化出独特的味道。其精妙之处在于渭南城独有,其他地方难觅踪迹,恰似“飞龙在天”,唯我独尊。
第三式
“见龙在田”之“水晶饼&太后饼”
咬一口水晶饼,再尝一口太后饼,那酥脆的外皮和香糯的内馅,让人仿佛既感受到了皇家的尊贵,又体会到了乡里田间的满足。水晶饼源于临渭(也称“下邽”“莲勺”),太后饼源于富平(古称“频阳”),都恰似“见龙在田”,朴实无华却内藏乾坤。相传,北宋名相寇准曾从京城汴梁回到故乡下邽探亲,乡亲们送来糕点,寇准尝后赞不绝口,因其形晶莹剔透,故而得名水晶饼。太后饼,相传是汉文帝之母薄太后食用的宫廷烤饼,后传入民间乡里。水晶饼和太后饼的文化底蕴都非常深厚,它们不仅是一道特色糕点,更是渭南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象征,都体现了关中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美食的热爱。
第四式
“鸿渐于陆”之“八宝辣子”
一勺八宝辣子入口,各种食材的鲜香和辣味在舌尖上跳跃,仿佛在诉说着蒲城(古称“奉先”)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八宝辣子,犹如“鸿渐于陆”,丰富多样,层次分明。八宝辣子又称什锦辣子、酱辣子,是渭北各县的特色伴食小菜,也是蒲城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相传是祖籍渭南的清朝阁老阎丹初从宫廷中带回后传入市肆的。它以多种原料佐以地方特产秦椒煸炒而成,颜色是红、绿、白、黄、蓝,煞是好看,食之口感脆爽,香辣开胃,用于佐餐夹馍,堪称“饭扫光”“馍遭殃”。八宝辣子充分展现了关中平原丰富的物产资源和人民对美食的巧妙搭配与创新,体现了蒲城人热情豪爽、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
第五式
“潜龙勿用”之“椽头蒸馍”
揭开蒸笼,一个个内酥外光、皮白如雪的椽头蒸馍呈现眼前,那股子干香劲儿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个。椽头蒸馍,仿佛“潜龙勿用”,低调深沉,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蒲城地处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早在唐代,就以盛产优质小麦而闻名,这为椽头蒸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料条件。椽头蒸馍因形似椽头而得名,外观光滑,馍瓤柔软,耐嚼味香。椽头蒸馍的制作历史悠久,凝聚了蒲城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体现着蒲城人民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朴实无华的美食,如同这片土地一样,厚重而又充满力量。
第六式
“利涉大川”之“面辣子”
一碗面辣子下肚,浑身都充满了暖意,仿佛能够抵御生活中的一切艰难险阻。面辣子,宛如“利涉大川”,温暖人心,给人力量。这道美食源于渭北乔山一带,其主要原料有面粉、辣椒、豆腐、木耳等。将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然后加入各种食材一起炖煮,煮至浓稠状即可。面辣子的口感独特,既有面粉的软糯,又有辣椒的香辣,还有豆腐和木耳等食材带来的丰富口感,既可当主食,又可作菜肴。它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味,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这道美食背后是渭北乔山一带百姓对当地食材的巧妙运用和对美食的创新精神,也反映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第七式
“突如其来”之“麦子泡”
端上一碗麦子泡,泡上酵面蒸馍,浓郁的汤汁和丰富的食材在口中交织,带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麦子泡,恰似“突如其来”,给人以惊喜和满足。麦子泡起源于澄城(古称“徵城”)北部,是当地农村红白喜事的传统美食,民间通常说澄城人,一辈子三碗麦子泡,从出生满月到婚姻、葬礼,这热闹丰盛的一碗麦子泡,见证着“澄城老哥”一生最重要的阶段。泡馍搭台,麦子唱戏,麦子泡以大麦仁和豆腐为主料,搭配猪肉、豆腐、猪血等食材,用大铁锅熬制而成,口感软滑,味道醇厚。麦子泡承载着澄城人民的生活记忆和对家乡的热爱,也反映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对美食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八式
“震惊百里”之“羊肉泡”
用关中大瓷碗舀上一碗羊肉泡,咬一口酥脆的烧饼,喝一口鲜美的羊汤,仿佛置身于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古人的智慧和美食的魅力。羊肉泡,又称水盆羊肉,犹如“震惊百里”,名声远扬,令人向往。相传,羊肉泡起源于商周时代,是古代祭祀的供品。又传,羊肉泡盛名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在农历六月上市,又称“六月鲜”。其以剔骨“同羊”肉、骨头、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精盐等为原料,分原料处理、煮羊肉、调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时与烧饼同吃,佐以油泼辣子、鲜蒜瓣,肉烂汤清,入口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渭南当地的羊肉品质上乘,各县的制作工艺也各不相同,对羊肉的处理、炖煮时间和调味勾汤都有特色要求,体现了人们在美食上的精益求精。羊肉泡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渭南美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第九式
“或跃在渊”之“铜刀凉粉”
在渭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种美食如同“或跃在渊”的蛟龙,初露锋芒,蓄势待发,那便是铜刀凉粉。相传,过去有一位聪慧的农妇,为了让家人填饱肚子,用仅有的少量淀粉制作出了凉粉。然而,普通的刀具切割凉粉时,总是难以达到理想的口感。偶然间,她发现家中的铜刀竟能将凉粉切得细腻均匀,于是就有了铜刀凉粉。铜刀之下,凉粉晶莹剔透,宛如一片片美玉,那细腻的纹理,仿佛是龙身上的鳞片,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切好的凉粉码放整齐,等待着调料的唤醒,当那用辣椒油、香醋、蒜水等精心调制的调料浇淋其上,凉粉瞬间被赋予了灵魂。入口的每一口凉粉,都带着酸辣的冲击,在舌尖上欢腾跳跃,如同蛟龙在深渊中翻腾,释放出强大的力量,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十式
“双龙取水”之“踅(旋)面”
踅面,犹如“双龙取水”,独具特色,别有风味,它是合阳(古称“有莘国”)、澄城一带独有的特色面食,澄城人称“旋面”,合阳人说是“踅面”。相传,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淮阴侯韩信在合阳黄河边的夏阳渡用木罂渡军活捉河东魏王豹时,为解决10万军士吃饭问题而发明此面。踅(旋)面,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方便面”,主成分是粗粮,做成面条后可即食,也可放置数日再食,是很好的降糖降脂保健方便食品。踅(旋)面厚且筋大,吃在嘴里耐嚼,咽在肚里耐饥;吃踅(旋)面时除了盐、味精等其他常用调料外,要拌以大油和辣子,还有的加入面鱼鱼,放些韭菜,吃起来油香浓郁,辣味悠长,口感丰富,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与坚韧。
第十一式
“鱼跃于渊”之“辣子豆腐”
辣子豆腐,恰似“鱼跃于渊”,万物各得其所、人如其愿,蓄己之劲,发力似箭。吃一口辣子豆腐,那麻辣鲜香的味道瞬间刺激着味蕾,让人感受到了豆腐的热情与辣子的多情。这道美食起源于合阳路井和澄城寺前一带,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制作时将豆腐切成小块,与辣椒、白菜、粉条等原料一起炖煮,使豆腐充分吸收辣椒的辣味、白菜的鲜味等,豆腐的滑嫩与辣椒的刺激相互交融,拌上粉条的缠绕,让人食欲大增。辣子豆腐体现了关中人对辣椒的喜爱和对豆腐这种食材的巧妙运用,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饮食风格和生活情趣。
第十二式
“时乘六龙”之“炉齿面”
“吸溜”一口炉齿面,那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让人陶醉其中,仿佛在品读一首优美的诗篇。炉齿面,犹如“时乘六龙”,心怀乾元,行走于天,令人惊叹不已。炉齿面源于大荔(古称“同州”),因其地处黄河、洛河交汇处,孕育出诸多美食。其中,炉齿面因其面条形似炉齿而得名,历史悠久,讲究薄、筋、光,经揉、拉、扯、压多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薄如蝉翼的面条,浇入鲜美的臊子汤,加上油炸的葱花、翠绿的香菜和香葱,再配上月牙烧饼加入流汁的卤肉,就上一口豆腐菜,喝上一口凤香酒,那个味道,那个惬意,无法形容。怪不得当地人说:每天咥一碗炉齿面,给个“宰相”都不换!
第十三式
“密云不雨”之“老潼关肉夹馍”
那酥脆的馍和多汁的卤肉完美结合,带来的是一场味觉的盛宴。老潼关肉夹馍恰似“密云不雨”,蓄而不露,暗藏美味,又酥又香。老潼关肉夹馍历史悠久,有说起源于唐,也有说就是时下热播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里讲的“胡饼夹肉”。其馍饼不同于陕西其他肉夹馍,外观焦黄,内部呈层状,皮酥里嫩,口感极佳。热馍夹上剁碎的凉卤肉,香气扑鼻。老潼关肉夹馍不仅在陕西广受欢迎,在全国各地也享有盛誉,是渭南的一张亮丽美食名片。那层层叠叠又酥酥脆脆的热烧饼,加上鲜嫩多汁又入口即化的凉卤肉,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第十四式
“损则有孚”之“潼关鸭片汤”
喝一碗港口鸭片汤,那鲜美的味道让人身心舒畅,仿佛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空。港口鸭片汤,宛如“损则有孚”,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滋养身心。“鸭片汤”源于潼关(古称“桃林塞”)港口镇,原名“烩里脊”。相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外逃西安,途经潼关,当地官员备宴席伺候,但慈禧对潼关之传统名菜“烩里脊”赞赏有加,说此菜味似御膳中的“鸭片”,因此得名“鸭片汤”。“一汤顶三鲜”,一碗鸭片汤,看似朴实无华,吃起来却有滋有味。升起的薄雾中,新鲜的“鸭片”静静地漂在汤中,菱形状的鸡蛋皮、小勺状的木耳紧挨在一起,马耳形的葱丝零星散落,热气腾腾、清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
第十五式
“龙战于野”之“赤水扯面”
一碗赤水扯面,那扎实的口感和浓郁的香味,让人感受到了华州人民的豪爽与热情。赤水扯面,犹如“龙战于野”,豪放大气,充满力量。华州在西周时又称郑地,历史文化丰富,有着众多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赤水扯面就是华州的美食故事之一。相传大唐之时,掌握赤水扯面制作技艺的李氏先祖在军中效力,将士食用赤水扯面,人人精神焕发,个个身强力壮,在大将郭子仪的率领下,一举平定安史之乱。赤水扯面劲道有嚼劲,配上鲜美的臊子和各种调料,味道浓郁,犹如历史的琴弦,奏响着岁月的乐章,仿佛在诉说着那一段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第十六式
“履霜冰至”之“大刀面”
宽厚的面条象征着江湖大侠的胸怀,每吃一口都充满了华山论剑般的豪情。华阴(古称“弘农”)大刀面,恰似“履霜冰至”,刚柔并济,独具魅力。大刀面的豪迈令人赞叹,制作工艺流传已久。据说,它源于一位到华山游历侠客的创意,使用特制的大刀,将面团切成面条,煮熟后配上各种调料和臊子,口感爽滑,味道鲜美。在平凡的日子里,大刀面给华阴人带来温暖和满足,也曾是当地邻里之间传递情谊的美食,在不经意间让来来往往的游人对西岳华山脚下的美食产生浓浓的回味。
第十七式
“羝羊触藩”之“羊肉胡卜(糊餑)”
吃一口羊肉胡卜(“糊餑”读作húbō),浓郁的羊肉味和筋道的烫面饼,让人仿佛置身于韩城的古老街巷,感受到独特的韵味。羊肉胡卜(糊餑),源于韩城(古称“夏阳”),犹如“羝羊触藩”,别具一格,独具风味。据说,这道美食起源于元代,由蒙古军队在入侵中原地区时带来的行军餐发展而来。将新鲜羊肉炖煮成鲜美的汤料,浇在煮好的“糊餑胚子”上,再加上葱花、香菜、羊油辣子等调料,饼丝筋道,羊汤鲜香,是韩城人舌尖上永恒的美味。
第十八式
“神龙摆尾”之“辣子汤”
品尝辣子汤,麻辣的味道和丰富的食材,让人欲罢不能,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辣子汤,源于白水(古称“粟邑”),鲜香麻辣,与麦子泡、辣子豆腐神似,宛如“神龙摆尾”,让人回味无穷。辣子汤以辣椒、豆腐、猪肉、粉条等为原料,煮成一锅香辣可口的汤菜。辣子汤的制作,辣椒的选择和调料的搭配至关重要,不同的家庭和厨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和制作方法。辣子汤的火辣,如同白水人民的热情。据说,辣子汤在古代是庆祝丰收的美食,人们用它来表达喜悦之情,承载着家的温暖和幸福。
渭南美食就像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天龙八部》,每一页,都有惊险美丽的故事;又如变幻无穷的“降龙十八掌”,招招须用真力,但又有余不尽,令人浮想联翩。在岁月的长河中,渭南美食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更融入了时代的元素。浓郁的香味,细腻的口感,独特的烹饪技巧,无一不是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渭南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含着渭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亲爱的朋友们,在外的乡党们,愿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择一段休闲时光,寻访渭南,走进大街小巷,品尝这些特色美食,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临渭区人民政府 李云鹏)
来源:渭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