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少女不慎从18m高处坠落,面部着地,意识不清。鲜红的血液从耳道、鼻腔、口腔流出,全身多处重伤,生命危在旦夕……
患者未到流程先行 绿色通道“抢生机”
夜间22:50的急诊抢救室,灯火通明,人影匆忙。
接到120预警电话后,医院立即启动急危重患者抢救绿色通道。十分钟内,急诊医学科、创伤ICU、神经外科、泌尿外科、消化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形美容科、胸腔外科、影像诊疗科等科室人员迅速集结。
备好气管插管、呼吸机、心电监测、输血设备——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营救,在患者抵达前已布局到位。
15分钟内完成查体评估和全部检查,结果让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神色凝重——昏迷,头颅颌面肿胀畸形并多处皮肤裂伤活动出血,牙齿损毁严重口腔内出血,颅底、眼眶、上颌骨、下颌骨等头面部广泛粉碎性骨折,右侧额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气胸、双肺多发肺挫裂伤;肝挫裂伤、右肾挫裂伤;骨盆、腰4-5椎体、骶骨、右侧股骨颈骨折。
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超过16分即属严重创伤,而女孩的评分高达41分。“患者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损伤,出血量大失血性休克,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随时可能心脏骤停死亡。”创伤ICU主任马涛回忆道。
急诊抢救室→手术室无缝衔接 多学科生命接力
即使只有0.1%的希望,医护也要拼尽100%的努力去搏!
患者伤情复杂,从头到脚多处重伤,哪个学科先上?如何协作?大家展开激烈讨论,“先保命,当务之急是控制出血、修复受损内脏、维持生命体征,并随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其他部位可能得病情进展,面部修复以及骨折手术可待病情稳定后再推进。”现场坐镇指挥的刘延彤副院长果断决策。
彼时,随时待命的麻醉手术科柴伟主任团队已就位。
当晚11点30分,患者被推进手术室,这场关乎生命的多学科联台手术正式拉开帷幕。
输血科早已备好的血液制品迅速送达,2单位、4单位、6单位……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一袋又一袋输入患者体内,为手术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