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宋张骏执掌陕西省人民医院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宋张骏从医的第30个年头。1968年10月出生的宋张骏,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从上学到工作基本没怎么离开过西安。
53岁的宋张骏在患者心中,他是个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在员工眼里,他是位务实创新、成绩卓著的好院长;在同行眼中,他是耕耘杏林的“孺子牛”、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本篇将讲述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宋张骏如何践行医者担当。
让医院“不像医院”,充满关怀
1991年,23岁的宋张骏从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毕业就投身医疗卫生事业。大学毕业时宋张骏当时分到了陕西省肿瘤医院,这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兢兢业业。
宋张骏见证了医院从设备、环境、人才、学科等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医院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所有付出,都不会被辜负。
2014年5月,宋张骏从上任院长手中接过陕西省肿瘤医院发展的接力棒,在原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宋张骏觉得陕西省肿瘤医院应紧扣“肿瘤专科”特色,围绕“两个一切”主题(一切为了患者,一切为了一线),寻找“环境服务”突破,追求“品牌塑造”理想,以此打造“肿瘤专科医院”文化建设品牌。
怎样塑造自己的品牌,宋张骏广泛征求医院职工的意见,提出打造“不像医院”的医院。建设了“生命系列”:生命之树(立体停车库)、生命之源(喷泉雕塑)、生命之泉(户外候诊区)、生命之路(健康步道)、生命之梯(健康楼梯)、生命之墙(患者艺术展示墙)。
2017年1月,西北首家三甲医院“书吧”亮相陕西省肿瘤医院,除了“书吧”,该院还拥有陕西省内第一家开在院内的咖啡馆、省内第一家免费电影放映吧、第一家与台湾希望基金会合作的患者服务中心,还有专门服务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省抗癌俱乐部、春语心理工作室等,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疏导、手工课堂、病友交流、抗癌明星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患者和其家庭提供从身体、心理、社会、精神全方面的照护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一系列的艺术环境,减少患者的焦虑与心理压力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意外,“医院也充满了温情和关怀”。当然举措也引来了其他医院的效仿。
宋张骏觉得医院是一个关怀之地,不仅仅是医疗上的关怀,还要有人文上的关怀:“一个医院的品质,应该体现在‘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我们不但要竭尽全力的把医院建设搞上去,也要把患者、职工的满意度提上去,让大家共享医院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幸福指数。”
关注群众健康,重医疗转变为重预防
作为肿瘤专家,宋张骏建议,应该把治疗肿瘤的“战线”前移。恶性肿瘤确认病期偏晚,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差。如果能够做好前期普查和筛查,进行早期治疗,不仅治疗效果好,治疗周期短,还能节约大量治疗费用和医保资金。
另外,在今年两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宋张骏还建议将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的项目纳入到单位体检中。将45岁以上人群及癌症高危人群肿瘤专项体检纳入医保报销。
早前,在2018年两会期间,宋张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健康中国”升级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我希望国家能加大对疾病预防的投入,包括宣传、立法、疾病前期筛查等多个方面,通过各种政策、宣传倡导来促进老百姓转变观念,由重医疗转变为重预防。”
他表示,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相比,疾病预防不仅效果好,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成本投入更是远远低于治疗。除了资金投入,政府还应该引导医疗机构、媒体宣传把工作的重点由花费巨大的诊疗向预防倾斜,从倡导饮食健康、行为习惯方面入手,将肿瘤预防、筛查落到实处。通过疾病预防、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不断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这样既避免了给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而且能够避免消耗极大的社会卫生资源。
“但老百姓还没有形成预防重于治疗的意识。”
宋张骏还建议“做强基层,下沉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难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将优秀人才留在基层。宋张骏觉得可以尝试将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统筹成立一个县级医疗中心,将全县的乡医、村医以医疗中心医生的身份编制统一管理,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打开基层医务工作者晋升、职业发展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将医疗人才、大学生甚至专家留在基层。
勇开新局,“西迁”破解发展瓶颈
2019年7月,宋张骏被任命为陕西省人民医院院长。
从雁塔西路309号的陕西省肿瘤医院乘坐46路公交,顺着含光路向北直行,十分钟就到了陕西省人民医院。
从专科三甲医院到综合三甲医院,宋张骏的担子更重了。
虽然只是十分钟的路程,但宋张骏仍需十分努力,在追赶超越的路上,你原地踏步就等于退步。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规划和现实空间限制,位于友谊西路256号的陕西省人民医院在发展中存在科学发展布局、医教研协同发展、临床研究院基本建设等诸多瓶颈。
如何摆脱这些瓶颈是摆在宋张骏和陕西省人民医院领导班子面前最现实问题,急需破局。
2020年4月24日,这是载入陕西省人民医院建院史册的日子。
在宋张骏的主持下,该院通过了陕西省人民医院秦汉分院(西咸新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该项目是我院战略发展的难得机遇,全票通过……”,该院在医院发展历史上如此介绍。
三个月后,2020年7月16日,陕西省人民医院与秦汉建设集团举行签约,双方共同打造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的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陕西省西咸新区人民医院,共建医院位于秦汉新城中心,北临天汉大道,东临秦汉大道,南邻旅游路,西靠皇家园林,总占地约344亩,一期建筑面积约25.6万平方米,计划2021年底交付使用。
这也意味着,陕西省人民医院开启了“一院两区”的发展模式。
在寻找破解医院发展瓶颈的同时,宋张骏也在寻找破除医务人员晋升的瓶颈。
宋张骏说,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编制的限制阻碍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每一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完全符合标准、甚至高出标准的专业人员因名额限制无法得到晋升,极大地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甚至因此造成公立医院培养多年的人才流失。
他希望能采取更灵活的政策,打破公立医院编制的限制,让达标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通道畅通起来。目前医院的专业人员的评价机制,主要是以学历高低、获奖情况、科研基金、SCI论文等作为评价标准,忽略了临床专业技术人员治病救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量,如门诊量、手术量、收治量、疑难重症抢救数量等。
“这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非临床教学研究型医院来说并不公平,更不要说服务万千百姓的基层医疗机构。”宋张骏建议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打破唯论文论、唯课题、唯科研基金论的现状,让大量的忙碌于临床一线、实践工作能力强、真正服务于患者的专业人员的劳动价值和能力在评价标准中得到应有的体现,进而调动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临床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他也建议对于医院管理和后勤保障人员,也同样打开晋升通道,留住人才,并充分调动、发挥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此外,宋张骏也希望从医学教育开始,加入人文关爱课题,超越传统临床医学专业范畴,成为集临床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和管理医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型专业人员,角色不仅仅是单纯的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是一名社会工作者和疾病诊疗与健康的管理者。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