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爆火。截至7月7日,抖音平台话题播放量突破200亿次、江苏各城市体育场累计接待观众人次超过70万、线下门票更是一票难求。其火热的现场氛围和接地气的举办风格,揭开了一波“最酷草根风”“最酷本土风”的流量密码。凭借创新的赛事理念、独特的话题传播和全民热情高涨的参与度,成功实现了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和转化,成为继“村超”后国内又一个现象级体育IP。
对于有着深厚足球传统和足球情结,正在探索“文体旅”融合路径的陕西而言,“苏超”独特的文化现象与价值转化变现路径,值得思考借鉴。
“苏超”火爆背后是文化凝聚力
2025“苏超”联赛在LOGO设计中,巧妙地融合了苏州园林窗花与足球纹理,开幕式采用全息投影重现“运河帆影”场景,塑造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彰显出地域文化的自信。在地域文化PK中,足球的地方认同成了催化剂,如“苏超”南京vs苏州,瞬间吸引了6万观众。此外,足球与文化的融合还表现在每个城市比赛主场均设计了专属助威动作,南京站“石象路战鼓”、苏州站“评弹加油歌”竞相亮相,散装文化的PK让这场体育赛事成为语言文化的盛宴。
陕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色,无论是秦岭山水、黄土高原还是关中平原,红色、历史、丝路、山水生态、宗教等文化在此交相辉映,为体育赛事和文体旅融合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如何将文化基因根植其中,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当下,以“全民健身运动三秦”为主题的陕西省群众体育五级联赛、三人篮球联赛等正在火热进行,借鉴“苏超”现象背后的体育文旅融合与商业逻辑,可为陕西赛事赋能。
普通人永远是主角
“苏超”之所以能爆火,关键在于其独特的赛事模式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苏超”的选手不是来自专业队,它打破职业联赛高门槛,让足球回归大众,回归“平凡人”。参赛球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多是普通人、邻家小弟,“脱下工装就上赛场”,队员年龄跨度大,彰显“草根底色”。网友称“月薪3000却踢出世界杯的感觉”,十分形象地诠释了让体育回归“人民性”的本质。这种“谁行谁上”的纯粹性设计,彻底打破了体育竞技的行业壁垒和职业运动员的精英主义,参赛者、观众在欢笑中找到了情感归属。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近期,陕西延安、汉中等地市的全民运动会相继展开,这些群众体育赛事(包括武术、街舞等)的设计模式也可以通过“苏超”得到启发。
价值转化重点是价值认同
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支持“赛事+文旅”融合,为这个领域的拓展指明了方向。体育是吸引人群的磁石,文化是强化认同的纽带,旅游则是价值转化的容器。
“苏超”足球生态的最大亮点是以赛事为纽带,通过赛事吸睛,以社区凝聚潜在客户的价值认同,延伸、串联文旅消费链,实现“一粒足球撬动十亿经济”的杠杆效应,如泰州通过“观赛+文旅套餐”(免费景区门票+早茶)将球迷转化为游客,人均消费提升3倍。这种“民间赛事引流、特色文化破圈、旅游消费转化”的模式,验证了文体旅融合的“乘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