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全球食品饮料论坛即将召开之际,全球食品饮料论坛博鳌智库专家、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锐教授接受论坛组委会专访,首次系统性披露中国航天生态农产品产业突破性进展。
郭锐教授专访实录
论坛组委会:目前,中国航天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产业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郭锐教授:当前,航天生态农产品产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发展的“双轮驱动”。航天育种作为核心科技手段,已在全国多地形成示范效应。例如,陕西省米脂县的米谷一号、米谷二号系列品种,于2020年5月搭乘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返回地面后开展连续系统的地面选育和南繁加代选育,历经五年,完成了第八代地面选育。目前,“米谷1号”已获得农业农村部张家口测试中心出具的DUS测试报告和河北农科院出具的抗病性鉴定报告,正在组织国家新品种登记中。田间表现亩产320公斤以上,生育期125天左右,具有良好的抗旱、抗病能力和增产潜力,适宜在陕西北部地区及同类地区种植。选育的“米谷2号”、“米谷3号”等系列品系已进入高代材料鉴选期和DUS测试期。2024年,该系列品种在米脂县示范推广15万亩,在靖边县、子洲县示范推广1.2万亩。米脂县谷子航天育种和示范研究,将进一步推进陕西小米杂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4年元月发布的《航天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标志着产业进入标准化新阶段,覆盖种植、养殖、加工全链条,推动生态食材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国航天育种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实现经济效益约3600亿元人民币,技术应用从平原向青藏高原等极地生态纵深拓展。
论坛组委会:航天生态农产品三大团体标准的发布,对产业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
郭锐教授:航天生态农产品领域的三大团体标准(通用技术要求、科技园区要求、加工企业标准)的发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标尺”和“指南”。
规范化生产:标准明确了种植、养殖、管理的生态化要求,例如禁用化学合成农药、强调循环农业模式,从源头保障食材安全与品质。
品牌价值提升:通过认证标识体系,消费者可追溯产品“航天基因”,增强市场信任度。例如, 甘肃省天水市的太空紫苏籽油、陕西省米脂县的米谷一号、米谷二号、青海省千紫缘太空植物博览园的枸杞芽茶等都将进入高端市场,西藏山南市的青稞、油菜等地方农产品完成了空间搭载科学实验,已经进入到了地面选育阶段。
产业链整合:标准推动科研机构、企业、农户互动协同,形成“太空诱变—地面选育—规模化种植—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如西藏青稞项目通过陕藏合作实现技术落地。
国际化接轨:标准对标全球生态农业趋势,为后续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2025年全球食品饮料论坛将展示航天育种成果,推动国际合作。
论坛组委会:作为唯一评定机构,陕西省航天育种中心如何赋能产业发展?
郭锐教授:作为国内航天生态农产品评定的权威机构,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以下路径赋能产业:
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心已累计将600余份植物材料送入太空,成功选育20多个新品种,如耐寒高产星际神农系列饲草,助力西藏农牧民增收。
跨区域协同机制:建立“西安技术分析+山南田间选育”模式,为高原作物提供全链条支持,缩短育种周期至3-4年,突破传统育种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