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的退休生活,像他书房里那盏老台灯,不刺眼,却总在细微处透着光。他曾是陕西关中一个县城里能管着些事的处级领导,家中摆放着“光荣在党五十年”证书,墙上更是贴满了任职时的各类奖状荣誉。岳父如今虽退休,但家中的“家风家训”却半点没松。
第一次去岳父家吃饭,我不小心将几粒米饭掉落在餐桌上。正想伸手拂到地上,岳父却轻轻用筷子夹起米粒放到口中吃了。他没有责备我什么,嘴里只淡淡说了句:“庄稼人种粮食不容易,一粒米也不能糟践。”我后来才知道,这不是他故作姿态——后来听妻子说每次饭后,他总要戴上老花镜,一边打扫餐桌一边看着,确认没有米粒才肯收桌。连岳母都说他“较真”,可他总笑着反驳:“不是较真,居家过日子一粥一饭都得放在心上。”
岳父家的房子是十多年前的老家属院,没电梯,上下楼全靠腿。退休后的生活习惯和他在职时一样,每天清晨六点左右,准能听见他拿着扫帚打扫屋子和拖地的声音,仔细的连台阶缝里的灰尘都要清扫干净;岳父的衣服,从来都是自己亲自洗,闲暇时还经常会带着孙子孙女们一起拖拖地,给家人们搽搽鞋。前一段时间,我们心疼他年纪大,说请个保洁来,他却摆着手拒绝:“干家务不是为了省那点钱,而是能在打扫卫生洗衣服的同时,还能活动活动身子骨”。
岳父的家风家训很严,对子女从来不是讲大道理。他的儿子,也就是我妻弟,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老师,前几年,有个晋升的机会,就想让岳父找主管的领导打个招呼。岳父听了没同意,只说:“干好工作的方式方法我可以给你指导,但升职进步还是要凭自己的本事争,去拉关系走“捷径”,我不想让人戳脊梁骨。”妻弟后来也想通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妻弟为人师表敬业创新,精心耕耘三尺讲台,凭着自己出色的教学成绩,很快就被提拔为副校长,他回家跟岳父说这事时,岳父难得多喝了两杯,眼里满是欣慰:“你看,靠自己最硬气。”
如今岳父退休快十年了,每次陪他一起走在街上,总能遇到不少打招呼的路人。有卖菜的大爷,看见他就热情地递上一把青菜:“王书记,尝尝我种的菜,没打农药。”有以前的下属,现在也当了领导,看见他就停下来,恭恭敬敬地说:“老领导,最近身体怎么样?有空我去看您。”岳父总是笑着回应,跟他们聊几句家常,没有一点架子。有次我问他:“爸,您现在走在街上,这么多人尊敬您,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他摇摇头,说:“不是成就感,是老同事的认可,百姓的实诚。你以前对他们好,他们记在心里。当干部的,不能贪图职位钱财,要图个问心无愧,就图个老百姓看见你,能说句‘这人还行’。”
仰望岳父,我忽然明白,所谓家风家训,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条框框,而是藏在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是他捻起的那几粒米饭,是他扫楼道的那把扫帚,是他教导我们“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叮嘱。多年以来,这些“规矩”,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如今每次去岳父家,我也会主动帮着扫扫地干些家务,吃饭时更会格外小心,不让米粒掉到桌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也会按照岳父教导的那样爱岗敬业,低调清廉。
岳父常说:“人这一辈子,做人做事,要对得起别人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留下遗憾。”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也把这份“家风家训”,传给了我们。这份家规,比任何财富都珍贵,它会陪着我们,一直走下去,走得稳,走得远。(作者:陕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张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