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修改车辆额定功率、替车检验、使用OBD(车载诊断系统)作弊器……一段时间以来,生态环境部公布多批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造假案例。
记者调查发现,有些检测机构篡改数据故意“放水”,替车检验已成灰色产业链,环检造假让一些尾气超标车辆“带病上路”。
数据被频频“动手脚”
2024年4月,福建省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在日常巡查时发现,铭进汽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尾气环检合格率高达99%,远高于行业一般水平。同时,在该机构进行检测的同车型车辆,报告上的额定功率各不相同,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怀疑。
执法人员表示,额定功率是机动车检测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对于同一辆车来说,检测时车辆功率越高,尾气排放值也相应增高。
“我们到检测站现场检查时,发现有4辆车的实际额定功率与检测报告上显示的不一致。”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占国兵说,重新检测后,这几辆车的氮氧化物浓度等指标均比此前检测结果高。
在执法人员提供的一份“在用车检验(测)报告”上,记者看到,一辆某物流公司的重型半挂牵引车实际额定功率为339千瓦,报告上被修改为120千瓦。漳州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二大队大队长李政新说,调低功率后,该车辆氮氧化物浓度等指标达标,最终取得了合格报告。
通过篡改额定功率来造假并不罕见。辽宁大连近期公布的4起机动车检测机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中,有2起涉及“通过擅自降低车辆额定功率的方式,使车辆顺利通过环保排放检验”。此前,江西、黑龙江等地也分别公布过相关案例。
有些检测机构凭空捏造数据。执法人员介绍,当车辆进入环检线,检验员会插卡读取车载OBD数据。但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有些车辆缺少这一步骤,OBD数据也未上传至相关平台,但检测报告中却出现了相应数据,且注明检测合格。
还有些检测机构在软件检测参数上“做手脚”。生态环境部2024年11月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安徽马鞍山一家机构串通检测软件开发公司,在后台违法设置修正参数,通过调整修正参数数值,人为降低各项污染物排放浓度,使排放不合格车辆通过检测,出具虚假检验报告500余份。
造假成灰色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在检测数据上造假,一些检测机构还在车辆上“做文章”,包括替车检验、加装作弊器、安装气体过滤装置等多种方式。
生态环境部2024年10月通报一起典型案例,安徽一家检测机构的一条检测线频繁有车辆重复检测,且和临近检测线多次出现同步检测情况。执法人员经过数据比对、视频追踪、现场检查等方式,发现该机构对于部分重型柴油车等,长期使用汽油车代替检验,2023年12月以来,累计出具虚假合格检验报告71份。
据介绍,环检替车检验有多种方式:比如用汽油线的车辆替代汽柴混合线的车辆进行检测,等同于用汽油车代替柴油车检测;或者通过网购假车牌、修改车架号、安排外观形似的车辆进行替检。
有公安民警告诉记者,替车检验涉及检测站、维修站、中介、车主等多个环节,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之前查处的一起替车检验案件中,中介负责在互联网平台发布代检广告、收集代检车辆寄来的行驶证、购买假车牌,维修站负责打刻代检车辆的车架号、更换尾部标志,检测机构确保检测“过关”,替检一辆车收3000元,再进行分赃。
此外,近年来,OBD作弊器频频出现在机动车检测造假案件中。
李政新说:“OBD通过监测汽车发动机、催化转化器等关键部件实时检测车辆状态。如果尾气超标,会发出警示。”而OBD作弊器通过连接被检测车辆的OBD接口,可以随意调整、替换超标数据,从而使传输至官方指定计算机的数据符合尾气排放标准,一键“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