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西安人将马拉松带上了城墙,作为世界唯一一个将赛道设置在完整古城墙上的马拉松赛,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但因明城墙属于历史文物,参赛人数和赛道受到很大限制。2017年,西安马拉松赛诞生。
除了2022年因疫情取消外,西安马拉松从未间断,虽然每次比赛线路并不固定,经过不断升级优化,但起点始终在南门,终点多次设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只有2020年调整为曲江池遗址公园中和广场,去年起改为西安奥体中心。
可以发现,沿途精心串联起西安经典的城市地标、旅游景点、高校、商圈,一步一景之间,凸显出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厚重与时尚、守正与创新。
“一场马拉松,认识一座城。”这几乎是所有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西安也不例外。如今,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国内很多城市的金字招牌。火爆的马拉松,不仅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体育赛事,更是一张名片、一种营销,一个展示城市和谐活力的平台,一个展示城市建设发展的窗口,一个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举办马拉松赛事可以更好的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本地居民参与同时,吸引周边甚至国内外运动、旅游爱好者到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光表示,举办马拉松主要依托城市现有道路基础设施,基本不需要新设体育场馆或专业器材。从专业性来说筹备相对容易,且能最大程度吸引参与者“流量”。
陈光表示,举办大型马拉松赛事是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体现,为酒店、餐饮、快消零售等行业带来巨大商机。同时,也为线上经济带来流量热点,通过网络带货、直播打赏等更加丰富的营销渠道,提升赛事的经济效益。
是竞技
也是经济
“马拉松热”已然成为一种现象。
《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16年至2019年是中国马拉松赛事井喷时期,仅2019年全国举行的路跑赛事就多达1828场。2022年之后,马拉松赛事再次升温,2023年共举办800人以上规模路跑赛事699场,总参赛人次605.19万,其中至少有250万人完成过“半马”或“全马”赛事。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叫“马拉松周期”。意思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城市马拉松的热情就会散发出来。而我国早在2011年人均GDP就超越了5000美元。2011年也恰好是国内马拉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国2011年办了22个马拉松说明什么?》一文曾写道:马拉松运动在中国从无到有、从乏人问津到多城竞逐,其发展脉络正可说明城市与马拉松、体育与大时代共进退的必要性。在2000年前的20年里,全国一共才陆续办起4个马拉松赛事;而在2011年,全国18个省区市的22个城市举行了马拉松赛,有18场参赛人数达到万人以上。“马拉松是城市的成人礼,既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也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开放胸怀。”
业内人士表示,中小马拉松赛事的成本通常在500万-1000万元之间。大型赛事则在千万元以上。尽管举办成本不小,但经济账仍然可观。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3月举行的无锡马拉松创造了2.83亿元的经济效益。其中,餐饮、住宿两项占了大头,分别产生经济效益1.27亿元和1.17亿元。这场比赛共有3.3万人参加,假设是一家三口前来,人均消费达到2782元,是无锡去年中秋国庆假期间人均消费的2.6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