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和家庭病床运行得咋样?失能失智群体养老就医有何措施?医养结合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得如何?政府相关鼓励激励措施是否落实?
围绕推进医养结合工作,西安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带队进行专项视察、调研,邀请医养结合领域的市人大代表深入社区一线,调研了解当前医养结合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巡诊把脉、建言献策。
“要健全家庭病床服务规范、技术指南和工作流程,优化家庭病床服务内容,做实做细居家医疗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建立医护人员补偿激励机制,完善医保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让医生从‘被动上门’到‘主动入户’,不断提升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韩松在调研家庭病床工作时提出要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主要是源于社会招聘,人力成本较大;同时医疗床位与养老床位转换虽然已出台国家标准,但对达不到转换医疗床位的康复老人,特别是脑梗后遗症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患者,治疗项目都是按照门诊报销,报销比例低,个人负担重。”
针对以上问题,市人大代表鲍育桦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养老岗位编制,保证机构运行;同时,建议出台类似慢性病、家庭病床等专门针对住在医养结合机构的门诊医保优惠政策,让需要长期康复的老人得到长期的治疗,真正发挥医养结合机构的优势。”
“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与医院同样的护理服务,有效地避免再次入院的次数,甚至降低医保费用。家庭病床进一步打通群众看病就医难点痛点,尤其是部分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患者就医问题。”市人大代表刘永忠表示,建议进一步提升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服务能力。同时扩大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点,优化服务衔接,探索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老人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不断提升社区和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推进医养深度融合
打通医养结合难点堵点
“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签约服务质量还有待提升,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服务有限。”
“由于待遇低、职称晋升难,专业医护人员大部分不愿到养老机构工作,专业养老护理员招录难、培训难度大、流动性大、用工成本高,均困扰着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
在医养结合座谈会上,相关机构反映了目前存在的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投资成本高、运营专业性要求高、医疗服务管理风险大、运营压力大等一些难点问题。
围绕如何推进西安市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提升优化,代表们分别从政策支持、服务质效、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见。
“要强化政策保障,对国家、省上医养结合的政策进行梳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大胆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市医养结合价格、保险、土地、财税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更好发挥医保基金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市人大代表邓邦莲表示。
“要聚焦居家和社区养老,重点关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刚性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融合,找准问题症结,破解难点堵点,形成工作合力。”市人大代表李保安建议,建议推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服务转介衔接机制,促进医疗与养老资源的共享,加大家庭病床、居家适老化改造等惠民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有效提升养老机构护理服务品质。
“探索建立长护险和商业养老险种支持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探索推广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建议家庭病床政策向养老机构失能老人倾斜,缓解养老机构老人看病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病床建床人力成本高和医院长期压床的困惑。”市人大代表徐蕾在发言中表示。
市人大代表周建玲提出,“建议将二级医院的医疗资源适当下沉到社区,用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社区医养结合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人才是托起医养结合服务的重要一环,要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入,全方位多层面培养老年医学,全科医学、康复护理、养老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完善一线护理人员的激励、保障、培养政策,用收入留人,用编制留人,用职称晋升留人,不断提升其薪酬待遇和社会认同感。”市人大代表刘永忠表示。
针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将及时汇总梳理,反馈市政府相关部门及时研究处理,持续跟踪监督医养结合工作进展,推动把一条条代表的好建议、“金点子”变成“好办法”“金钥匙”,不断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通讯员 安书萍)
来源: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