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八届白云山论道会暨“明道贵德赓续新章——宗教中国化佳县实践论坛”在佳县白云观隆重举行。

本次活动由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震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研究员、儒教研究室主任卢国龙,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道教协会会长刘世天,佳县燕翼堂创始人、榆林孔子学会发起人韩海燕,榆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薛建文,榆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原局长崔永凯,佳县政协主席白静阳,佳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治鹏,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馆长薛晓华,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树杰,佳县统战部原副部长张建平,佳县民宗局原局长刘恩凯,以及多位专家学者、宗教界代表和白云观全体教职人员共同参与。

开幕式上,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道教协会会长刘世天,佳县政协主席白静阳,佳县白云观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张至鹏道长分别致辞。

白静阳指出,本次活动是佳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举措。希望以白云山论道为平台,进一步探索宗教中国化的“佳县路径”,为新时代道教健康传承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健康有序适应。

刘世天道长表示,白云山论道会自2006年首次举办以来,历届研讨均取得丰硕成果,不断推动道家道教文化研究走向深化与拓展。这不仅成为学术界的盛事,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道教健康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张至鹏道长在欢迎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强调将以本次论坛为新起点,继续深植中华文化沃土,加强自身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弘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
本届论坛内容充实、议题深入,与会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代表围绕“明道贵德赓续新章”主题,立足白云山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紧扣时代脉搏,就深化宗教中国化地方实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佳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展开多维度探讨,提出一系列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路,使这场跨越四百年的“论道”,真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文化与发展的桥梁。
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卢国龙教授等九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分别从理论研究、实践路径与经验交流三个维度展开深入对话。

卢国龙教授从道教中国化的地方实践出发,梳理道教发展脉络,指出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形而上”的精神气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拓展外延。在当代语境下,中华文明积极与不同文明对话互鉴,汲取优秀文化成果,并通过文化传播与学术交流展现独特魅力。

刘世天道长结合佳县白云山的历史文化传承,提出道教中国化本质上是宗教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及时代要求深度融合的过程,是宗教时代化的核心体现。他强调,宗教应主动适应时代、服务社会。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张永宏副教授从中华文明源流出发,基于历史地理学视角,回顾了白云山的历史变迁,结合党和国家关于宗教中国化的政策要求与文化内涵,围绕近二十年来佳县白云山的宗教中国化实践,从政治站位、制度建设、道风道貌、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与阐述。

佳县燕翼堂创始人韩海燕、韩城市佛教协会会长张勇、省委统战部原宗教处处长魏华荣、省宗教事务局原副巡视员林民虎、市委统战部原副部长高生荣、佳县白云观民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理永道长分别结合各自领域作了交流发言。内容视角多元、情感真挚,既有对白云山道教文化传承与宗教中国化实践的高度评价,也有对当前工作推进的务实建议。多位发言者深情回顾与白云观的历史渊源,追忆已故前辈在推动地方宗教与文化事业发展中所作的贡献,重温感人往事,传承精神血脉;他们以亲历者视角,讲述白云观数十年来的变迁与发展,在回望历史、追述故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推动宗教中国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与决心。这些充满历史温度与人文情怀的分享,为论坛增添了深厚的实践智慧与精神厚度。

陕西师范大学李震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汇聚了众多宝贵观点与建议,下一步关键在于推动思想成果转化落地。他强调,应超越将道观视为“祈福祭祀场所”的世俗认知,从学术与宗教双重维度挖掘其文化内核,使道教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时代价值与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国唯一本土宗教,道教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哲学智慧,应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推进道教文化的时代化阐释与创新性发展。

论坛结束后,与会人员参观了白云山道教历史文化展览馆与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
本次活动由佳县白云观主办,县政协、县委统战部具体指导,白云山景区管理委员会、白云山旅游公司协办。
今年适逢佳县白云观开山建观420周年、实行自主管理20周年,也是毛主席登山78周年、白云观著名高道张明贵道长羽化10周年。本次论坛的举办,为深入挖掘白云观历史文化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成果、推动地方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