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地市 艺体 更多

洋县:打好“朱鹮牌” 做活“绿产业”

来源:陕西日报 2022-07-05 10:12:49

洋县:打好“朱鹮牌” 做活“绿产业”

洋县纸坊街道周家坎村村民在插秧。通讯员 苏湘栋 摄

6月22日,走进朱鹮之乡洋县,青山绿染,美景如画。穿行山林间,鸟鸣声不绝于耳,处处洋溢着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和谐之美。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朱鹮保护。

为了给朱鹮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洋县采取恢复天然湿地、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投放鱼苗、改善水质、实施“鹮田一分”项目等措施,使朱鹮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经过40多年的坚守与努力,洋县在朱鹮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朱鹮种群数量发展至7655只,活动范围扩大到海外。

然而,因朱鹮保护,洋县不仅每年要拿出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位于保护区的群众发展生产还不能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减产。如何在朱鹮保护中寻求发展,洋县积极探索,努力打好“朱鹮牌”,逐渐走出了一条依托优越生态环境发展有机产业的绿色蝶变之路。

好生态带来“绿产业”

在朱鹮保护和经济发展面前,洋县宁可自我牺牲,也要守护美丽的“东方宝石”。然而,正是这份牺牲,造就了洋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有机产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洋县从自身出发,重新审视环境优势,进一步坚定了选择打造有机产业的决心。

明确了发展方向,让洋县群众心里有了谱儿。因此受益的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常红柱说:“以前,洋县的红薯品种很杂乱,品质有好有坏。现在,洋县红薯只有两个品种,市场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0.3元,这对种植户来说可是实打实的利好。”

近年来,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土质优良、资源丰富的槐树关镇种植有机红薯,规模达2300多亩,累计生产1000多吨有机红薯粉条,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今年3月初,该公司和往年一样,与当地500户群众签订有机黑米种植订单3000余亩。

拿到236亩香米、黑米种植订单的种植户王友山说:“现在种有机米,不仅收益高,还没风险。”

同样尝到甜头的还有种植大户刘小兰,仅黑米一项刘小兰去年就增收了1.2万元。实实在在的收入,让群众看到了有机产业的致富希望,也更加坚定了发展有机产业的决心。

好生态带来“绿产业”。如今,洋县认证有机产品达15大类85种,种植规模达15.1万亩,总产量达3.8万吨,实现产值13.3亿元,有机基地面积居全省第一,“朱鹮”和“有机”品牌成为洋县最耀眼的两张名片。

“朱鹮牌”引来大名气

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洋县倾力打好“朱鹮牌”,先后创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成功举办陕西省有机产业现场会、首届朱鹮国际论坛、第四届中国有机大会等,“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闻名全国,“朱鹮”“有机”产品实现名优产品称号全覆盖。因为朱鹮,洋县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

作为发展有机产业的先行者,洋县累计投资5.3亿元,打造占地3750亩,西北最大的集科研、加工、物流、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有机产业园,招引入园企业15户。2021年,有机产业园实现产值12.06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70.57亿元。同时,围绕“米、菜、果、药、畜、酒、薯”等产业,洋县累计发展有机稻米、酒类食品、薯类食品、果品、中药材等有机生产企业38户。“朱鹮”牌商标成功获批中国驰名商标,洋县红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成功填补国内空白。

如今,独具地域特色的“朱鹮”牌黑谷酒、谢村黄酒、五彩米及其深加工食品、薯类、梨果、食用菌等有机产品享有盛誉;洋县有机模式、有机文化等也成为先进经验,向全国示范推广。目前,洋县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余种,拥有“中华老字号”产品3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国家驰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9件,7家企业的产品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洋县成功跻身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2021年10月,洋县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二家以地方名义加入亚洲有机联盟的成员单位。

40多年的朱鹮保护,为洋县留下了绿水青山;发展有机产业,让洋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订单农业实现“致富梦”

“我们建有农户档案,每年栽种的时候,指导农民育秧、施肥、防虫等,让他们以最小的投资换来最大的收益。”洋县永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辉说,公司高薪聘请农艺师对农民进行“手把手”指导,配备专车为农民服务,还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稻谷,仅此一项就带动7000多户农民增收300万元。

通过推行有机种植和订单农业,永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免费为农民发放有机肥和病虫害防治设备。村民韩伟是发展有机产业的受益人,他每年种植有机黑米20多亩。他说:“种有机黑米,不仅收入高,还能趁着农闲到永辉公司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梦。”

近几年,洋县把有机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推行“龙头+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发挥有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提起发展有机产业的好处,洋县谢村镇谢村村民王亮感慨地说:“过去,一家五口守着四亩薄田,尽管辛苦劳作,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现在,我和洋县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订单种植有机水稻,参加培训后我还成为公司的生产工人,每个月稳挣5000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洋县,“农”字号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包技术、包种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务,先后与1.2万多户群众联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通过有机种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打好“朱鹮牌”,洋县的绿色产业链正在不断壮大,群众依靠有机产业致富的道路也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 辛晓霞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