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党建 社会 文旅 教育 开发区 汽车 房建 企业 地市 艺体 更多

沣西故事:丰京故地崛起一座绿色科技新城

沣西新城 2022-12-25 15:18:02

《诗·大雅》记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崇,在沣水西岸营建丰京(今沣西新城域内),并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继位后,又在沣水东岸建立了新的京城——镐京。丰京仍然作为宗庙所在地,周王也常在此地办公。

在此后长达280多年的时间里,丰镐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双子城”,始终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农耕文明、礼仪宗法和早期文化也在此繁荣绵延,也将创新的基因深深植入这片热土。

沣西新城自成立以来,坚持“对历史负责、做世界一流”的态度,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作为使命,高标准规划,大手笔建设,精细化管理,努力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一座绿色科技新城正在崛起。

【一】

3000年前的城市规划雏形

据记载,丰京位于沣河中游西岸,东接沣河。在沣西新城客省庄、马王村和新旺村一带的丰京遗址,发现有大建筑群遗址,中心区为最大的夯土基址,坐北向南,东西长61.5米,南北最大进深35.5米,总面积1826.8平方米。

西周都城的形制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其规划思想对后世的城市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在“天圆地方”的思想下,城市规划有了明确的中心点,并呈对称布局,明堂结构就是典型例证。

据周公旦《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意思是说,大司工营造都城,每面边长九里,含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为“九轨”(一轨为八尺)。王宫居中,左侧是宗庙,右侧是社坛(或社庙),前面是朝堂,后面是市场。

西周时期的建筑逐渐抛弃了原始的“茅茨土阶”做法,使用瓦片来做屋顶防水工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除了大建筑群遗址,在丰京遗址还发现了一套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

2018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在沣镐遗址勘探发现了一座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的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此发现11座西周夯土建筑基址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在建筑基址中南部边缘,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段长达3米多的陶排水管道,由四节一头大、一头小的圆形陶水管套接而成。陶水管外饰绳纹,内为素面,直径约25厘米,长0.70~0.85米,系丰镐遗址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排水管道。在建筑基址南部边缘的中间位置发现的房屋散水位,大体呈东西向,用碎陶片铺设而成,稍向外(南)侧倾斜,残长4.6米,宽0.5~1.0米。该散水系丰镐遗址首次发现的房屋建筑散水。此外,建筑基址的西北部揭露出的夯土护坡上,发现了一段由5组陶筒瓦相扣而成的长2.5米、口径约0.3米的排水管道,为宫殿区所在台地向西边河道的排水系统。这些发现都为研究夯土建筑基址的整体排水系统提供了实物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丰镐遗址考古队队长岳连建研究员介绍,这些排水管道每节约一米长,一头大一头小,互相套接着,直径大概20多厘米,是圆形的陶排水管,外面是绳纹,完全是西周的特点,只有在宫室或宗庙这样的大型建筑上,才会用这么高级别的排水系统。

【二】

雨水兴城,城市自如“呼吸吐纳”

3000年后的今天,在曾经的丰京故地,一座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策源地,高质量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战略定位的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空间规划上,形成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发展格局,打造疏密有致的城市形态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开放式园区、小密路网、围合式建筑等创新发展理念,构建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生态都市系统。

建设理念上,实行低影响开发,以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干热岩技术、分布式能源站技术试点推广为依托,塑造龟背式地形,利用小镇间大尺度生态廊道,实现雨水的自然排放,打造无雨水管网的海绵城市。

产业发展上,秦创原成果转化“加速器”示范区建设,以“数据沣西、智慧西咸、云储中国、物联世界”为目标,大力推进西部科技创新港、西部云谷、翱翔小镇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近日,陕西西咸海绵城市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编制的《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和技术审查要点(试行)》由西安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正式印发,进一步规范了西安市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大西安地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这是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缩影。2015年4月,沣西新城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西北唯一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灵活运用,使困扰城市的内涝、热岛效应等“城市病”逐渐被“治愈”。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区,沣西新城用绿廊、植草沟、蓄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替代传统地下排水管网。市政道路依据土壤特性探索双侧收集滞渗,单侧收集存储,分段收集净化三种道路收水方式,并结合道路断面,采用不同防水结构,实现雨水有效收集。城市次干路车行道创新使用全透式环保沥青路面技术,透水降噪能力明显提升。园区道路、公园步道则采用建筑垃圾做成的透水砖铺设,确保“大雨不内涝、中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在沣西新城,不仅是市政道路,这里的建筑与小区、景观绿地、中央雨洪调蓄系统都是“喝水”小能手,一起构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收集的雨水经过净化后可以用于绿化和消防用水,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城市水资源紧缺“解了渴”。正是因为这么多“喝水能手”,让沣西这座城市“吐纳”自如。

截至目前,沣西新城建成海绵型建筑园区380余万平方米、道路110余公里、公园绿地360余万平方米。海绵城市效益逐步彰显。监测数据显示,5年时间,沣西新城地下水位回升了3.43米。

【三】

区块链赋能,机器人巡检地下管廊

沣西新城创新推出集规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管廊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业态,探索以市场化手段保障项目收支平衡的模式,做到了社会性、合理性与经济性的统一,实现了运营里程、运营收入、安全运维和运维模式四个突破。

在规划设计端,沣西新城按照“全域覆盖、分层推进、务实规划、市场运作”的设计思路,在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高标准配套服务城市发展及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计划建设595公里通信管道,359公里电缆沟道,其中综合管廊280公里。针对强弱电负荷较大的信息产业园和行政商务区,在每条主干道、次干道都布设有强弱电综合通行管沟,每条支路上都布设有弱电通行沟。通过四通井建设地下立交桥;同时为每条专业管线都预留了1.8米的过街管,每个街区都预埋了3条2米的管线过街通道,过街管道在十字交叉口形成闭合通道,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能交通、智能医疗、天眼系统等预留空间。目前,已建成运营100公里,系全国全域化运营里程最长的综合管廊。

针对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投入大、见效慢的“痛点”。沣西新城采取“政府监管+企业经营”的模式,组建鸿通管廊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积极推动综合管廊使用权有偿转让,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电信等120余家单位签定管廊空间使用许可协议,累计运营收入突破2亿元。

在融资端,沣西新城探索建立“变资源为资金”的融资新模式,先后成功发行全国首笔5亿元综合管廊项目收益债和全国首单1亿元综合管廊租金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其中,项目收益债解决了管廊建设中的资金筹措问题,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则解决了管廊建成后的资产盘活问题,为综合管廊建设、运营融资提供了鲜活的“沣西样本”。

沣西新城还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管廊管理,研发了“区块链+管廊机器人”智能巡检监测系统,催生科技成果11项,零事故安全运维突破3000余天。(沣西新城)

  责任编辑:ying wang Shaanxi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