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张粘连碳化的残损币,经过两小时的精细分拣与专业核验,成功兑换2565.5元新钞。日前,在建行凤翔区支行的VIP室内,市民王乐(化名)夫妇紧锁多日的眉头终于舒展。“真是太感谢了!没想到烧毁的钱大部分还能换回来。”他们紧紧握住银行工作人员的手再三道谢。
事情是这样的: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神色焦急的王乐夫妇提着一个黑色塑料袋走进建行凤翔区支行,袋中是一沓粘连碳化的残损人民币,部分纸币已严重损毁,几乎失去辨认特征。“这些钱意外被火燎了,你们看看还能不能换?”夫妇俩急切地问道。

△银行工作人员对残损币进行专业核验
了解情况后,银行工作人员一边安抚两人,一边仔细查看残损币。随后,建行凤翔区支行立即启动应急服务机制,开启残损币兑换绿色通道。大堂经理将王乐夫妇引至安静的VIP室,营运主管则带着两名业务骨干组成专项小组开启残损币“修复模式”。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工作人员坐在鉴定台前化身“文物修复师”,严格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用专业工具小心翼翼地分离粘连纸币,软毛刷轻轻拂去碳化纸币表面的灰烬,逐张辨认防伪特征与冠字号码。“这张号码完整,符合全额兑换标准。”“这几张需要仔细拼接确认。”……操作间隙,工作人员不断向王乐讲解兑换规则,缓解他的焦虑。经过两小时的细致分拣、拼接与核对,126张残损币成功兑换了2565.5元新钞,最大程度挽回了客户损失。
这样的暖心服务在建行凤翔区支行并非个例。该行多年来始终将民生需求放在首位,年均兑换残损币近2万元。从“劳动者港湾”为户外工作者提供纳凉、充电服务,到进社区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再到残损币精细兑换,支行用一件件民生实事践行着“金融为民”的初心。建行凤翔区支行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持续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有温度的银行”招牌在每一个服务细节中熠熠生辉,让金融服务如春风化雨滋润群众心田。(宝鸡融媒 李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