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时代浪潮中,海口经济学院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应势而生,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产教融合、培育工匠人才的新征程。学院自2022年10月与中德双元教育投资公司签约成立以来,始终紧密对接数字中国与海南自贸港建设战略,秉持“对标国际标准、引进国际资源、推行国际证书、实现国际就业”的办学理念,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体系,汇聚国内外优质资源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团队,为大学生搭建学习实践、创业就业、深造留学全方位发展通道,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突出、素养过硬”的德技并修时代工匠为使命,在国际教育创新岛这片沃土上深耕细作,正在书写“自贸港筑巢育匠”的辉煌篇章。
精准锚定,赋能自贸港新兴产业
学院以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产业布局为导向,精心构建覆盖本科、专科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每个专业均精准对接一个新兴产业赛道,为区域发展输送靶向人才。
本科专业:融通中外,培育行业英才。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紧扣汽车“新四化”转型浪潮,以“赛教融合”为特色,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锤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育能从事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与管理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交通运输(民航飞机维修管理方向):顺应自贸港航空产业需求,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与规则意识的应用型专才,系统掌握飞机结构、维修理论、航材与适航管理知识,具备民用飞机及设备维修与管理能力,为逐梦蓝天筑牢根基。

专科专业:多元布局,满足产业需求。汽车智能技术专注智能网联,培养掌握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技术的开发运维人才;新能源汽车技术着力培育具备整车及核心部件装调、检测与维修能力的专业人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面向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领域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以CCAR-147证书为核心,培养掌握航线维修与故障诊断能力的民航专才;环境监测技术响应“双碳”战略,造就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的环保卫士;大数据技术服务商业航天产业,培养数据分析与平台运维人才;质量管理与认证对接质量强省战略,培育具备质量体系审核能力的质量管理人才。七大专业协同发力,为自贸港建设夯实技能人才根基。

五维协同,打造卓越育人生态
学院聚焦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以“五维协同”为核心,构建“校企协同、学赛一体、德技双修”的育人模式,锻造学生过硬本领与综合素养。
校企深度融合,共筑育人共同体。深度践行“校企双元、产教一体”机制,将企业资源全方位融入育人各环节:与海航汉莎技术、德赛西威、美的集团等数十家优质企业战略合作,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标准同频;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常态化授课、开展专题讲座,传递前沿技术;共建实践平台,输送学生至海南中环能检测、海口汽车4S店等场景开展沉浸式实训,实现“学习任务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拓展大湾区企业合作,持续拓宽育人资源与就业渠道。

学赛训证岗,五环联动强技能。推行“学中做、做中赛、赛中证”闭环培养,构建“学、赛、训、证、岗”五环联动模式:以学训夯实“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沉浸式培养基础;将行业权威认证标准融入课程,实现“课证融通、毕业即上岗”。学生在第27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中斩获国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师团队以赛促教,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推动教学质量与师资水平同步提升。
博雅管理并重,培育复合型人才。学院将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与6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贯穿育人全过程。通过人文课程塑造软实力,以职业规范锤炼硬素养,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此举经验做法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
双向奔赴,培育自贸港时代工匠
作为海口市总工会首批认定的工匠学院,学院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向赋能,打造新时代工匠培育摇篮。
传承工匠精神,厚植职业情怀。以工匠学院为载体,常态化举办行业技能大赛,搭建技艺交流平台,邀请能工巧匠进校园传经送宝,让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成长基因,培育职业信仰与行业情怀。
拓展社会服务,赋能产业升级。开展面向社会的技术技能培训,专项推进退伍军人技能提升工程;助企导师王小铅在海南省2025年“质量月”活动中作《电动车电池热失控安全分析与防控》专题讲座,以专业所长助力社会发展;鼓励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在真实场景中磨练技艺、贡献智慧。

输送优质人才,助力自贸港建设。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国际视野与职业素养,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民航维修等领域的紧缺人才,实现“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胜任”的培养目标,为自贸港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职教力量。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海口经济学院中德应用技术学院正以创新理念、扎实成果与鲜明特色,书写着职教育人的辉煌篇章。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合作,以匠人之志育匠才,为培养更多适应自贸港建设需求的时代工匠不懈奋斗,为区域发展贡献中德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