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南海之滨,海口经济学院一个年轻的产业学院迎来了自己的“毕业礼”。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首届本科生毕业之际,恰逢学校建校50周年暨联办改制25周年。莫言、贾樟柯、唐国强、杨丽萍、姜昆、陈思诚、路阳、陶虹、孙维民、沈腾、宋佳、汪涵、杨钰莹、李锐、侯咏、方励、韩寒、韩延、饶晓志、大山、李光洁……等跨越文学、艺术、影视、传媒领域的璀璨星座,纷纷发来视频祝福,共同照亮这所仅成立四年的学院。众多名人大家,为何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这里?答案,正深深烙印在学院“艺术与科技融合、教育与产业共生”的基因之中。

一、艺术力量,科技温度:从莫言题词的意蕴到AI光影的哲学实践
每一位初次走进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的人,都会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写的院训——"艺术改变世界,科技温暖人生"十二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前驻足沉思。此时,学院师生总会自豪地向来访者娓娓道来:在我们惯常的认知中,艺术是柔软的、温暖的,科技是刚硬的、冷漠的;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让艺术更有力量,让科技更有温度。
作为学校校企合作的成果,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影视艺术与科技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设有表演(影视表演)、动画、艺术教育、影视技术4个本科专业和表演艺术(影视表演)、影视动画、动漫制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AI设计)4个专科专业,构建了完善的艺术与科技教育体系。
在这里,艺术不再是孤芳自赏的吟唱,科技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坚硬代码。表演系学生在配备多媒体影音设备的虚拟制片棚中与数字角色对戏,编导班学子在多功能放映厅运用AI工具测试剧本情感曲线,动画专业学生在设备完善的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黑匣子剧场、拉片室、报告厅、剪辑室、摄影棚、直播间等对标国内一流的校内实践场地,配备逾千万元专业实践设备,让"教学现场即创作现场"成为日常。
“我们不是在用科技取代艺术,而是在用科技让艺术触达更多心灵。”已入读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的2025届本科毕业生王众孚的感悟,道出了这所学院的独特气质。而首席艺术导师贾樟柯在受聘时指出:“人工智能将改变电影业态,但人的情感与创意永不可替代。”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学院的核心哲学:技术为舟,人文为帆。
二、有教无类,人人有戏:每个生命都是一束独特的光
“人人都有戏”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校园每个角落的信念。在这里,教育正如学校执行校长、学院理事长彭京宜教授所讲:“我们不制造标准件,我们守护每个生命的独特光芒。”
秉持这样的信念,平凡与非凡在这里相遇。今年暑期,师生原创电影短片《敲门声声》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新文艺作品奖”,并在11月与学生跨专业毕业作品《陨石坠落的地方》同时入围第四届全国高校影视作品展映终选。

这只是学院获奖序列的最新注脚:
——2023年6月1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的颁奖典礼上,由学生钟梓文、陈嘉誉、张艺晗等主创主演的短片《永远的约定》,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10强终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公益微电影国际比赛学生组一等奖。

——2024年6月19日,在“五指红杯”首届国际(海南)旅游视频奖颁奖典礼上,由学生关鑫、杨牧之等拍摄的作品《海南“心”路线》一举夺得最高奖一等奖、TV+年度最佳旅游视频奖、TV+年度最佳导演奖。

——2021级动画专业学生王晋作为主创制作的动画短片《片刻的午休》,在2024年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荣获职业组"最佳动画短片TOP10"殊荣。

——2024、2025年连续两届,学院在第五、六届国际大学生配音艺术节中斩获一、二、三等奖和最佳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生作品累计获得国际奖项18项、国家级奖项67项,其中超过六成出自跨学科创作。这一被业界称为"南海艺科现象"的成就,正是学院“实、通、前、新、专”五维办学理念的成功实践。
星光不负追梦人:
——2020级表演专业"明星班长"刘梦珂,荣获第14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奖。

——2025届表演专业毕业生毕嘉祥,凭借主演国家广电总局“优秀新文艺作品奖"的《敲门声声》,以及在学院联合摄制、爱奇艺独播的精品剧集《锦鲤是个技术活》中的精彩演绎,成为当下片约不断的影视新星。

——2022级表演专业学生杨双源、李曼君出演的电视剧《前途无量》,登陆央视一套和八套黄金档。

——2023级表演专业学生张睿熙,作为青春偶像组合ADD男团主要成员,出演的剧集《难哄》不仅在优酷热度居高不下,更通过奈飞平台走向海外……

三、名家名师,滋兰树蕙:薪火相传的教育接力
学院汇聚了强大的师资力量,组建了一支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队伍。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贾磊磊担任院长,湖南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青少年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一带一路”工作委员会理事周石星担任名誉院长,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路海波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原处长黄金铎领衔专业建设,中央戏剧学院名师、表演系教授王丽娜领衔我校重点建设专业表演专业。同时,学院聘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贾樟柯担任首席艺术导师,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创始人李庸观、俄罗斯共同胜利国际电影节主席瓦列里·鲁津担任国际导师,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著名表演艺术家孙维民等担任行业导师。




在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时,贾樟柯希望从大学时代起,自觉"建立自己独特的艺术生活",保持情感的敏锐度和表达的精准度。他强调,关注和表现时代,最重要的是关注和表现时代中的人;在阐述艺术与科技关系时,他指出人工智能将极大改变电影业态,但人的思想、情感与创意永不可替代。路阳导演则表示:"技术会过时,设备会更新,但打动人心的力量永远不会改变。好电影能穿越时间,具备顽强的生命力。"

目前,学院已聘请5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青年教师在教学比赛中屡创佳绩,"传帮带"机制让教育的薪火生生不息。
四、破壁融合,产教一体:在边界消失的地方创造未来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学院勇于成为“破壁者”,开创性提出“实、通、前、新、专”五维办学理念:
实,即实践实操、实战实用;通,即打通艺术与技术,打通课堂与片场(舞台),打通校园与市场;前,即艺术观念前沿,技术应用前线,产业发展前端;新,即创新教学内容,以产业导向、市场导向、实战导向创新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以校企共建的硅谷模式、案例教学的MBA模式、圆桌教学的论坛模式、深度游学的沉浸模式,从根本上突破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专,即专业专精,专注专长。教学科研对标一流名校,实践实训对接产业一线,重点推出“双线融通、双师融汇、双课融合”的“三双三融”工程,即线上线下教学融通,行业导师、名校名师与专任教师融汇,课堂教学与实战实训融合,先后推出“影响视界大讲堂”“名校学长影视实战营”“影视名家讲习所”……践行“人人都有戏”,坚持“有戏才是硬道理”。以影视表演专业为例,80%以上的学生进入实体电影、剧集项目和一线媒体实践,30%以上的学生在院线电影、精品剧集中出演重要角色。
学院得到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博纳影业集团、光线传媒、抖音集团、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权威行业组织和主流影视机构的大力支持。通过多形态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师生得以参与湖南卫视、芒果TV《跨年演唱会》《乘风破浪的姐姐》《歌手》等热门节目,以及《南京照相馆》《刺杀小说家》《欢迎来到麦乐村》等影视大片的拍摄制作。




院长贾磊磊表示:"我们不是在培养适应行业的人,而是在培养定义行业未来的人。"
五、南海书院,人文荟萃:在诗性和理性之间寻找答案
由莫言亲笔题写院名的“南海书院”,作为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的高校现代书院,不仅是学习和创作空间,更是跨学科交流平台。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捐赠的1500册专业图书,中国电影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都为学子捐赠了大量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养分。

名誉院长周石星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海纳百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经世致用”的对联,深刻诠释了书院开放包容、务实精进的精神气质。在这里,读书不是为寻求标准答案,而是为学会提出更好的问题。
得益于南海书院浓厚的诗性氛围与人文环境,在老师的悉心引领下,2025届编导专业本科毕业生贾潇涵在校期间笔耕不辍,正式出版《和光集》《潜翼集》两部高品质诗集,被吸收加入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毕业后即担任乌兰察布市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24届表演专业毕业生周嘉琛成功入职竞争激烈的芒果TV,实现了自己的编导梦想。

六、学术前沿,国际视野:从南海望向世界
学院充分发挥影视学术与产业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高端影视学术与产业论坛。2025年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第七届“全球数智化重构与中华影像美学新进路”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研究论坛;同年承办第八届中国电影伦理学论坛;并作为协办单位,携手湖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参与由湖南工业大学、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俄罗斯欧亚广播电视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俄“共同记忆:光影见证·精神永存”国际影视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同时,院长贾磊磊、名誉院长周石星受聘为俄罗斯欧亚广播电视学院院士,标志着学院实现了从“学习借鉴”到“经验输出”的重要转变。
此外,学院成功申报三项“2025年度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研究基地项目”,其中院长贾磊磊主持的《中国电影的地缘文化分布路径》获立重大项目,充分彰显了学院在电影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学院与韩国SH娱乐共建人才孵化基地;学院每年定期选派部分学生到马来西亚美兰大学、澳大利亚国王学院、英国伦敦里士满大学等知名高校深度交流学习;学生作品登上阿维尼翁戏剧节舞台;2020级学生赵一璟参与好莱坞Wardour Studios《星球大战》纪录片的幕后制作,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海南自由贸易港高校学子的风采。

立足南海,放眼世界——这既是学院的办学格局,更是学子的成长胸怀。
正如路阳导演所言:"好电影能穿越时空。"好的教育亦然。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的探索证明:让星辰发出光芒,让花朵展露芬芳——这,或许正是"人人都有戏"的深意所在。“我们不是在这里教育孩子们如何成功,而是陪伴他们找到值得奉献一生的热爱。”——王丽娜教授一语道破了学院的教育秘笈。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回答: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传授知识,还是催生智慧?教育形态如何从“知识传授”到“能力锻造”,从“存量传承”到“增量创造”?人才培养如何从“纸上谈兵”到“沙场点兵”?教育的本质不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学校创始人、董事长曹成杰在2025年秋季教职工学习班上前瞻性地指出:如何实现专业与产业的“高度适配”?如何实现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般配”?如何实现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拿出具体实施方案。
从南海之滨出发,这所年轻学院的探索与实践,或为中国教育的未来提供一种温暖而有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