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刚从二本院校学生阅历浅、文学积累不足的痛点破局,分享了非虚构写作教学与AI融合应用的探索实践过程。方刚自2014年投身创意写作教学,2022-2023年牵头成立新闻采写产业学院,设计“沟通写作与表达(基础采访)+非虚构新闻采写(实战)”两学期课程,搭建多元实战平台,与区融媒体、《重庆晚报》等合作,在《合川日报》开设“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专栏。学生记录三下乡留守儿童的故事,经5稿修改后刊发于《中国青年报》,极大地提振了课程建设的信心。
他探索出“人机合体”三阶段应用模式:课前用豆包、Deepseek查询行业资料;课中用AI梳理海量采访文本,辅助学生用卡片搭建逻辑;同时提醒慎用AI润色,以防因其过度诗意化而丢失情感细节。方刚提出,需进一步推动人机深度融合,聚焦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加强艺术学习。其学生作品曾被AI二次创作改编为漫画,正是人机协同潜力的生动印证。

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国家级一流课程“写作与沟通”负责人,南京晓庄学院黄海燕
黄海燕聚焦“写作课程评价体系变革”作了分享。她首先指出,写作课程评价体系存在四大现实困境:评价体系单一,存在“一稿定分”“一师定分”现象;写作动机异化,学生为高分应付任务;教学与社会脱节,作业难兑现价值;AI带来原创辨识等难题。
对此,她提出“校地共生体”理论,强调高校与地方是创造性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从线性服务转向网状共生,评价体系是维系共生的关键。评价体系范式转型路径上,黄海燕介绍了三大举措:构建六项测评法,实现多维度评价结合;嵌入真实社会交换系统,让写作从“作业”变“活水”,评价标准从“修辞优美”转向“传播有效”“社会有感”;通过焦点小组优化互评,如设立“朋辈互助奖”。最后,她以“评价即教育,写作即生长”作结,指出评价体系范式的转型本质是从“分数工厂”走向成长生态。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武君蔚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武君蔚说,AI时代,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平衡AI辅助与写作原创性,还应当探索通专融合的教学路径。“嘉宾们的分享已为我们点亮方向,希望老师们善用新思路优化教学,同学们主动驾驭AI,扎根生活。”她还表示,西安欧亚学院将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未来积极推进通识写作课程改革,融合数字技术与创新思维,探索AI时代高校课程建设的新方向,打造更多高质量、可推广的课程,助力教师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开发工作坊
助力教师课程设计能力提升

当天下午,本次论坛特别设置的“四真三化(FT)”课程开发工作坊在北D座教学楼504举行。工作坊由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研发并支持,聚焦“四真三化(FT)”课程开发原理与实操路径,以任务驱动、沉浸式研修、实操体验为特色,强调数字技术赋能与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为教师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四真三化”课程开发理念与实践路径的平台,助力教师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探索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