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以《对人工智能与作家命运的思考》为主题展开分享。他巧妙地以照相机对绘画的革新为喻,“照相机出现后,绘画从写实再现转向内心情感表达,以此提醒众人:面对AI冲击,作家无需恐慌,而应重新定位核心能力。”他说,作家本质是“情感工作者”,需兼具两大核心能力:一是对世界的独特体悟能力,二是将情感形式化的能力。前者源于对生活的深度感知,后者则需通过书法临摹、文学形式学习等后天训练掌握,覆盖叙事、人设、情绪等多维度。

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副主任米真
米真以《AI赋能清华通识写作课的实践与探索》为题,结合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课程实践,分享了AI时代通识写作教学的创新路径,其核心是“赋能于人”的教育逻辑重构。
她打破传统“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线性生态,构建“师-生-机”多轮交互的动态课堂:AI不再是场外工具,而是融入研讨现场、辅助梳理文本、提炼大纲却不主导判断;通过“提示词大赛”,引导学生在设计10轮AI交互指令的过程中,深化对表达边界与文本逻辑的理解。课程聚焦主动驾驭AI:要求学生记录AI使用反思,从被动接受答案转向甄别AI局限。数据显示,仅5.1%的学生消极用AI“代劳”,多数学生能够实现从考生到学者的角色跃迁。这种变革的本质,是让AI承担知识性、规范性的辅助工作,凸显“真人交互”的共情与思辨价值,使写作课程从文本生产训练升级为AI时代人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场。

苏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国家一流课程“写作与表达”负责人肖虹
“通识课程就像沙漠当中的小树苗,死也死不了,但是长也长不大。”肖虹以生动的比喻开场,分享了在“通专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课程《写作与表达》的建设实践经验。
该课程自2018年启动以来,面对师资短缺、认可度低的困境,肖虹团队以项目为突破口逐步推进:2019年获校级高教研究重点项目,利用项目资金完善线下授课资料,凝聚起首批通识课师资力量;2020年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搭建线上资源,联合技术团队开发MOOC内容,并以校级一流课程项目争取跨学院支持,解决了课程覆盖全校的难题;2021年依托江苏省教材培育项目自编教材,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课程专业性;2023年借江苏省级一流课程申报契机,组建“通专融合”师资团队,引入分层教学机制,解决学生“吃不饱”的问题,最终于2025年成功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
面对人工智能对写作课程的冲击,肖虹团队还探索出“原创稿+AI检测+修改报告”的教学模式,明确规定AI仅可用于文本润色与格式优化,核心内容必须由学生原创完成。这为应用型高校通识写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家,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