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该学院打造的“自贸港卓越计划”则成为服务区域发展的“人才孵化器”。此计划已开展10期,选拔800余名学生奔赴海南省融媒体中心、南海网、博鳌乐城先行试验区等单位,参与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海南岛欢乐节等重大活动的报道工作。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薛世杰、刘轩宇等3名学生组成全国高校唯一学生记者团,与境内外700余名记者同台报道,以本次论坛为起点,至此,传媒学院学生已经“四进博鳌”。此外,该学院还打造了自有文化IP“青椰文化艺术周”,通过“东坡诗会”“主持人大赛”“摄影大展”等活动,让学生全程主导策划、执行与传播。
以赛促强:赛事体系激活创新“动力源”
“从省级奖项到国际级奖项,从大广赛‘四年三金’到‘中国好创意’‘未来设计师’双料国一,这些成绩不是偶然,而是学院‘赛事驱动-能力提升-教学反哺’闭环的必然结果。”该院执行院长李婧介绍,十年来,学院构建了覆盖“国际-国家-省-校”四级的赛事体系,将学科竞赛纳入专业实践教学范畴,形成“人人知赛事、人人参赛事”的良好氛围。
在赛事组织层面,该学院成立由乔志、李婧任组长的学科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科竞赛组织与实施办法》,明确赛事分级标准(A类8项、B类15项、C类14项)与指导流程:报名阶段提前宣传动员,初审阶段由专业导师团筛选潜力作品,培训阶段开展技术、创意、呈现多维度指导,赛后及时复盘反馈并记录荣誉——这一“全流程护航”模式,让学生参赛更有方向、更有底气。
激励机制的完善,则进一步点燃了师生的参赛热情。该学院设立专项奖金,对获大广赛等国家级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团队)给予现金奖励,同时授予“专业素质拓展学分”;指导教师可获相应奖金,赛事成绩纳入年度评优评先与绩效考核。此外,该学院还为优秀作品搭建“展示推广-实习就业”的衔接通道:获奖作品推荐至校内外媒体平台刊载,获奖学生优先获得中广天择、海南广电等企业的实习机会。
赛事成果反哺教学的效应更为显著,该学院将历年获奖作品整理成集,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素材;将赛事中涌现的新技术(如AIGC、虚拟IP设计)、新趋势(如乡村振兴主题创作)融入课程内容,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更新。
理念凝练:“阶梯赋能”传媒育人“新范式”
十年探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凝练出“三维融通·阶梯赋能”的传媒育人新理念——“三维融通”即“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融通、赛事训练与能力培养融通、实践项目与职业发展融通”,打破教学、竞赛、实践的壁垒;“阶梯赋能”则通过“大一筑基-大二竞赛-大三实战-大四精进”的循序渐进培养,结合校企双导师、专项激励、成果转化等保障措施,实现学生从“校园新人”到“传媒能手”的蜕变。这一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校企协同、以赛促学、实践育人”的良性生态:中广天择的行业资源为教学提供“真实场景”,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检验平台”,实践项目为能力提升提供“练兵场”,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王誉涵
李思琪
该学院近三年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不断提升,2021届毕业生王誉涵同时考取剑桥大学、墨尔本大学研究生,李思琪、蹇俊峰等优秀毕业生入职联合国纽约总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单位,成为传媒领域的中坚力量。站在合作办学九周年的新起点,中广天择传媒学院正进一步深化“三维融通·阶梯赋能”理念;同时推进“创意孵化计划”,联合中广天择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学生原创作品孵化平台,让更多“课堂创意”转化为“市场产品”。未来,该学院将继续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实践赛事为抓手,培养更多‘能写、会拍、善策划、懂设计’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青春力量,为中国传媒教育贡献‘海经智慧’。(木子 孙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