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招生季,民办高校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学院征集志愿缺额近百名”“民办高校录取位次大滑坡”“民办高校集体爆冷”……一时间,“民办教育崩塌论”甚嚣尘上。民办高校真如网络自媒体所说,走向没落了吗。
据媒体报道,7月19日,广东省普通高考本科批次投档数据显示:超半数的民办高校颇受冷落,总缺额超过2.5万人,14所高校未招满。然而,头部民办高校延续以往热度,最低录取分持续走高。珠海科技学院、广州新华学院、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全都实现了一次性满档录取。其中,珠海科技学院高分段考生明显增加,其历史类、物理类的投档最低分、最低排位均位居广东民办高校第一,甚至超过部分公办院校。
无独有偶,河南省教育考试院2025年投档数据显示,4所民办院校的12个专业组投档线超过同层次公办院校,主要集中在医学、计算机、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更值得注目的是,新兴的优质民办高校——如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因其开设专业与市场前沿就业需求紧密相扣而炙手可热。2025年,该校在广西本科批次最低投档线616分,超多所国内双一流名校。
所谓“民办高校崩盘”的论调,显然已经不攻自破。招生市场的“冷”并非民办高等教育的全行业现象,“遇冷”的是那些同质化严重、定位模糊、就业支撑乏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高校和专业。民办高校招生“遇冷”,不是简单的行业盛衰问题,而是传递一种信号:高等教育供需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对高校进行一场筛选,无论公办还是民办,谁能让学生获得更大增值,谁能让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谁就能赢得未来。
高等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系统,需要将它纳入更大的社会经济格局来看待。过去30年多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市场对人才需求强劲,高校又在不停扩招,人才市场两旺使得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非常可观,“上大学=好工作”“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认知深入人心。昔日的招生市场,常笼罩于“文凭崇拜”之下,大学声誉、公办体制等身份标签是学生和家长择校的核心依据,优先看学校层级(985/211/双一流/省重点/普通公办/民办),以学校综合声誉作为主要背书,专业服从调剂是大多考生的必选项。当时有句话叫作“北大的护理专业也是北大。”
美国也经历过相似的景象,二战后的黄金时代,大学毕业生收入比高中生多出50%,在有些州,公立学院的学费几乎免费,且面向全体高中毕业生开放。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1971)一书中指出,过往社会处于一种过度依赖文凭的状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普遍认为拥有高学历便等同于拥有好工作与高社会地位,但是高技术职位的增长速度比文凭产生的速度慢很多,文凭通胀随之而来。
我国经济发展来到新常态,高校毕业生规模长期处于高位,学历“敲门砖”的稀缺性不再,专业能力、实践技能与解决问题的本领成为真正的“硬通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愈发精准化、差异化。就业市场逻辑正深刻重塑招生格局:学生和家长理性计算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专业前景、就业稳定性、就业质量、发展空间成为考生与家长考量的黄金标准。文凭祛魅之后,就业能力成为终极标尺。现在这句话叫作“北大的护理专业也是护理。”
可能会有这样的反思,难道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只为功利吗。与其说功利,不如说是大学的功能,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既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稳定器,大学不能回避历史,它的生存合法性绝不是回到“象牙塔”。当就业优先成为个体和国家的战略,大学就应该为个人福祉和国家利益作出贡献。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卡普兰在《教育的浪费》提到的,“不否认学习本身的价值,但强制且昂贵、与生产脱节的制度化教育是否值得继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