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建幸福序项目
  • 西凤酒广告
  • 广告|西安联通
  • 沣西新城
  • 无界长安广告
陕西
English
陕西内容 国际表达
三秦大地 :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教育 > 正文

西安交大:人工智能推动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西安交大:人工智能推动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2024-12-30 09:36:39 来源:中国改革报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在智慧交通、工业制造、生物医药、教育教学、文化艺术乃至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得以推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拓展,甚至引发了关于未来艺术发展的热烈讨论与深刻思考,特别是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带来了新技术与传统创作、表演、欣赏之间的不可避免的激烈碰撞。如何解决继承中华传统艺术优秀基因和实现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之间的矛盾,并通过丰富生动、鲜活直观的教育教学实践,推动美育思政、加强通识教育,为增强在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出应有贡献,成为高校美育思政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

立足课程思政的学科交叉

西安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积淀深厚、师资多元化,长期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拓展方面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开展了跨学科、跨领域的通识教育创新。2024年,以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艺术通识课程改革的新课程——《走进音乐人工智能》正式开设,该项目以人文学院与电信学部自动化学院的学科交叉为基础,立足课程思政,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美育中的应用,为本科生、研究生的通识教育探索创新模式,增添传承传统艺术优秀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提升美育思政的质量和效果。

该课程以国家一流线上课程《交响音乐赏析》《音乐鉴赏》《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为基础,前期在筹划准备中开展了西安鼓乐、秦腔等传统艺术与AI结合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研究文章,并举行了5场“秦腔与AI的碰撞”公开讲座,开发了专用的系列人工智能软件等,旨在加强技术与艺术碰撞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丰富课程思政内涵,提升通识教育实效。此外,该课程通过自主研发AI教学辅助工具,进一步构建、优化音乐人工智能教学的创新平台。

课程教学实践中,不仅通过课堂上人工智能与秦腔的剧本生成、表演抓取、语料训练等紧密交互的沉浸式体验为主,对照分析声音与风格迁移,并加强非遗项目——西安鼓乐等的数字化保护认知,濡染丝路音乐中所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更与陕西秦腔博物馆合作开展课堂外交互实践,由秦腔名家段红讲解秦腔知识并现场表演,主讲教师介绍大模型原理,推出了“秦腔大模型”案例用于脚本创作等,极大地活跃了教学内容、取得良好效果,相关课程活动通过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同步直播,获得广泛赞誉。

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优秀基因,挖掘、提炼优秀基因并给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文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笔者所在的通识教育跨学科团队,长期坚持在传统音乐、红色经典音乐、中国特色交响音乐以及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交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积累了通识教育美育思政的一线经验,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班、少年班、学博军班等开辟了通识教育美育实践的创新园地,开展了展演、辩论、沉浸体验、哲学思考、科学思维训练等教育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美育思政、通识教育的丰硕成果,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深入融合应用的推进,传承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路径与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2021年中央戏剧学院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发起的“梅兰芳孪生数字人”项目,2024年上海暑期的《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展览,极大地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创新应用进展,也为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鲜活的示范案例,而作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高等学校,更责无旁贷地需要在通识教育、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上探索有效路径,《走进音乐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大胆尝试;同时,该团队已在西安鼓乐的数字化技术保护、沉浸式体验上取得进展,积极探索高校美育思政主题、内涵、形式上的新路径、新方法。

关键词: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