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通暑期广告
  • 服务丝路,融入丝路
  • 丹青妙笔banner图
  • 沣西新城
  • 西凤酒广告
丝路
English
服务丝路 融入丝路
当前位置:陕西频道首页 > 地市 > 宝鸡 > 正文

以文明实践撬动乡村善治新格局——陕西省眉县齐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案例

以文明实践撬动乡村善治新格局——陕西省眉县齐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案例
2025-07-18 16:54:45 来源:眉县齐镇村

秦岭北麓,渭水之畔,眉县齐镇村以千年古镇的深厚底蕴,勾勒出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村下辖17个村民小组、1842户、6617人,主导产业以猕猴桃、大樱桃等特色果品种植为主。先后荣获“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以文明实践撬动乡村善治新格局——陕西省眉县齐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案例

齐镇村党群服务中心

近年来,齐镇村“两委”积极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一场意义深远的文明实践活动,如春风化雨般悄然重塑着传统古村的精神风貌。随着齐镇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村风古朴的历史古村也出现了富裕之后大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人情攀比、婚嫁彩礼居高不下、“厚葬薄养”现象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从思想和行为上制约着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以文明实践撬动乡村善治新格局——陕西省眉县齐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案例

齐镇村召开“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婚俗”宣讲会

面对这些情况,齐镇村“两委”立足实际,以集体经济为基石,以文明实践为抓手,创新构建“经济筑基、文明塑魂、治理增效”的乡村善治模式。

自2023年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效斐然:红白事支出显著下降,家庭赡养纠纷实现清零,村集体收入在持续向好,2025年更是有望突破100万元。积极向上的村风、醇厚的民风、文明的生活,有力地助推了村经济的发展,齐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显著成果,更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组织重构:从“各自为政”到“共治共荣”

双轮驱动:经济与文明同频共振。齐镇村深刻理解“仓廪实而知礼节”所蕴含的治理逻辑。自2020年起,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积极谋划并建成了猕猴桃分拣厂、花粉加工厂、农资配送中心和现代化养鸡场等产业项目。2025年预计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有效提升了集体经济,不仅带动村民增收,更为文明实践注入了强劲动能。

以文明实践撬动乡村善治新格局——陕西省眉县齐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案例

举办“瑞彩盈齐镇祥光耀元宵”活动

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明实践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力保障:村上年投入100万元,美化靓化村庄人居环境、健身广场建设及文化阵地完善,让群众切实感受文明成果。同时,通过“好媳妇”“文明村民小组”评选,树立榜样力量,激发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两级理事:穿透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在红白事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难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村两委创新设立了“3+1+N”红白理事网络。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负责统筹全局。村上设立专职理事分片包干,专职理事深入包干片区,了解民情民风民愿,了解思想动向,为准确把握、合理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以文明实践撬动乡村善治新格局——陕西省眉县齐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案例

红白理事会成员入户宣传

处理具体村组问题时,由“3”名村级红白理事会成员(含包片理事)参与,再加上涉具体问题村的村民小组长(村级理事)“1”名,再结合村组中的老党员、乡贤、致富能手、妇女代表等多元群体人士“N”名(一般视情况为3-5名)组成具体问题处理小组。

这样既有村组干部的威望介入,又充分发挥乡村贤士、成功人士在村民中的威望和影响力,便于和有利于具体问题的处理。

理事会建立乡贤成功人士库,成员均通过村民直选、村民小组推荐、村两委考察产生,成员构成涵盖老党员、乡贤、致富能手、妇女代表等多元群体人士,确保理事会能够充分代表村民的利益和意愿。

干部带头:引导冲破思想桎梏。万事开头难。谁作第一个冲破传统的人?谁能冒村人的口舌之贬迈出第一步?村两委抓住重点节点、重点人,打破僵局,积极推动。以干部带头的姿态和诚信取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行为的同向跟随。

2023年10月,九组组长屈军虎(县人大代表)的叔父不幸去世。屈军虎以身作则,带头将原本繁琐的两天丧事简化为一天,节省了时间、精力和费用,成为村上第一个在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厚养薄葬的人。以实际行动打破了村民们观望的心态,有力推动了全村红白事规范的落地实施,人们也认识到了丧葬改革的利与害。目前,全村丧葬由原来的两天全部改为现在的一天。

制度破冰:用“硬杠杠”打破“软约束”

量化清单:给陈规陋习戴上“紧箍咒”。村两委、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村规民约基础上制定“三限三倡”清单:限支出——倡导节俭办事:红白事酒席每桌不超过150元,烟酒分别控制在50元/瓶、100元/条以内,倡导使用县域白酒。而且对用烟细化到:不用盒发,拆出零支发放;同时简化过程,规定丧事不设流水席,亲属就餐仅限两顿简餐。极大地做到了遇事新办、简办。限彩礼——倡导移风易俗:尊从习俗人情,设定彩礼上限,先从本村出嫁者家庭做起,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村红白理事会主动介入协调外嫁、娶亲家庭,宣传利害、讲明要求。限人情礼——倡导良好风气、和良好人际关系:村两委同红白理事会设立规范,规定:非直系亲属礼金不得超过100元,并设立“人情公示栏”接受监督。

“三限三倡”具体而又切中关键,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以文明实践撬动乡村善治新格局——陕西省眉县齐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案例

齐镇村村貌一角

动态调解:孝道纠纷的“柔性解法”。针对个别“薄养厚葬”顽疾,成立由乡村贤达、退休教师、法律顾问等方面组成的“孝亲调解委员会”,聚焦重点人、关注重点家庭精准施策。2024年成功调解2起赡养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理事会,矛盾绝对不升级”的治理目标。

实践创新: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变革”

丧事改革:简朴而不失敬重。推行追悼会制度,取缔请戏班、焚烧纸扎等陋习。从2023年开始,齐镇村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参照公墓标准优化坟地规划,缩小坟堆间距,节约土地资源。村民感慨:“送别亲人不再需要借钱撑面子,文明治丧更显庄重。”

婚俗再造:倡导节俭新风尚。鼓励村民选用村内红白事服务队,严格落实烟酒、饭菜价格标准,引导婚庆从简。一场场简约而温馨的婚礼,成为文明乡风的生动注脚。

党建引领与经济筑基双轮驱动是乡村善治的核心动力,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与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关键。通过党建引领,找准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文明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以经济实力反哺社会治理,形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的良性循环,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实现同频共振。

制度创新与柔性治理结合是破除陈规陋习的有效路径,要摒弃“一刀切”的强制手段,通过量化清单明确规则,借助红白理事会、孝亲调解委员会等组织柔性执行,实现制度刚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乡村治理需立足村情民意,将群众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规范,并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协商共治替代单向管理,让移风易俗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践行”,构建起文明乡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文化传承与典型示范并重是激活内生动力的关键引擎,要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唤醒村民对传统美德的文化认同;同时通过常态化开展评优选优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将抽象的文明理念具象化为可学可追的行动标杆。乡村文明建设既要扎根乡土文化,从历史传承中汲取治理智慧,又要注重培育新时代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让文明乡风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凝聚群众、推动发展的精神纽带。(作者:杨烨琼

(责任编辑:白睿祺 李怡萱)
关键词:眉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