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补齐短板,打造搬迁后扶“安康样板”
近年来,安康深入践行“乐业才能安居”的重要指示,以“全省前列,全国一流”为奋斗目标,持续打造产业就业支撑、公共服务均等、基层治理现代化相统一的后扶体系,加快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搬迁后扶“三个五”模式和以工代赈项目劳务组织模式全国推广。
“十三五”以来,安康全市建成易地搬迁安置区742个,安置群众10.54万户33.52万人,占全省搬迁人口的39.7%。通过在产业端构建“总部+工厂+工坊”三级就业网络,培育全国第四大毛绒玩具产业集群,安置区519家新社区工厂带动2.1万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深化“四金联农”机制,通过租金、佣金、股金、本金多元增收路径,将20万搬迁群众嵌入产业链。采取以工代赈等模式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全市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就业率达100%。
安康市还在服务端构建“市场+自治+托管”三位一体物业模式,在全国首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配套实施小菜园、小库房、小餐桌、小课堂、小厅堂、小超市“六小”安居工程2134个,建成350个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全市安置区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覆盖率实现“三个100%”。
在治理端安康构建“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推行户籍改革“居住簿”制度,惠及16万人,积极推动进城搬迁群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一网三单四提升”模式,夯实迁入地主体责任,筑牢搬迁群众防贫底线。采取“改建+租赁+补贴”多种方式满足搬迁人口多元化住房需求。通过“道德评议+新民风建设”提升搬迁群众融入城镇化、市民化能力水平,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融得进、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