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白河县各民间文艺社团走上街头,举行“民俗巡游大拜年”活动,吸引了众多群众和游客驻足观看,共同感受白河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近500人的巡游队伍,包含彩旗、腰鼓、采莲船、鹬蚌舞、锣鼓乐等多个方阵,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和新春的美好祝福。
今年春节期间,白河县相继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弘扬孝义文化”展演、商会联欢晚会、“大地欢歌四季村晚”暨“群星有约”展演、新春联欢会、摇滚音乐会、迎新春健步走、猜灯谜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近年来,白河县扎实推进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工作,通过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拓展文化服务阵地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均衡发展,逐步实现从“有”到“优”的华丽转身,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乐享“文化大餐”。
立春过后,天气依然寒冷,但一支支群众文化“小分队”依然活跃在白河的乡村,用一场场精彩的活动点亮了乡村的新生活。
“我家就住在社区文化广场附近,这里经常举行活动,节目也非常丰富,除了独唱、舞蹈外,还有小品、乐器表演等,在看节目的同时还能卖土特产,这种形式非常好!”白河县卡子镇陈庄社区居民刘玲欣喜地说。
据白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程玉春介绍,通过实施“机制一体贯通、设施一体管理、服务一体供给、力量一体调配、文旅一体融合”的文共体建设新路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县镇联动、社会参与的新工作格局,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标准化、均等化。
自文共体建设工作推进以来,该县积极引导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镇村下沉,累计开展“群星有约”“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系列文化活动200余场次,服务群众20余万人次。通过打造“水色白河”“梦想工坊”“钖人有阅”“我们的节日”等品牌文化活动,搭建百姓大舞台,让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同时,该县文化馆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加强对民间艺术团体、群众文艺社团、村民自乐班的指导和培训,共组建文艺社团150余支,其中星级社团18支,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夜听白河故事会,我是白禾,今天我为大家讲述二凤山的故事……”为了让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白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不断创新服务形式,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文旅白河”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周五晚9点推出《夜听·白河故事会》栏目,邀请身边的人讲述白河历史故事,持续擦亮“秦楚边城,水色白河”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河、关注白河。截至目前,该栏目已推出83期,提供有声听文服务时长共800余分钟。此外,还推出了线上文化课程,让群众在家就可以学习音乐、舞蹈等知识,实现了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
大年初十,走进位于汉江之畔的白河县图书馆河街总馆,来读书看报的人依然很多。“我们这个馆可以说是江景图书馆,设计总藏量为30万册,有阅览座椅200个,除常规读书区外,还设有自助朗读亭、电子阅览区、自助借还书机等特色服务窗口,只要你们有时间,都可以免费到这里来看书学习。”白河县图书馆馆长赵诗武一边整理着书籍,一边向读者介绍馆里的优势。
除了县城之外,乡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也在同步推进。位于西营镇蔓营村的蔓时光民宿也是近年来的热门打卡地,沿着石板铺的小路进入民宿,映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老家具,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意的田园。院子旁边的阅读吧内,几个村民正在翻阅着近几天的报纸。王重英是阅读吧的常客,她对农业科技类的书籍情有独钟,一有空闲时间,她都会来这里看书。
“虽然现在手机上也可以学习很多的知识,但是我还是喜欢来读书吧看看书,这里非常安静,环境又好,既放松了心情,又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可谓是两全其美。”王重英说。
据了解,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白河县已打造像蔓时光阅读吧这样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8个,文图“两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绿松石博物馆、县旅游服务中心先后建成并对外服务,打磨推出《水色白河》风情歌舞剧,石坎梯田修造技艺、“三点水”制作工坊分别纳入省级非遗和非遗工坊名录,城关镇、茅坪镇创建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2024年该县成功进入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行列。
如今,在白河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温暖着群众的心田。放眼未来,该县将继续加大文共体建设力度,持续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厚植“秦楚边城,水色白河”底蕴,切实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来源:安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