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瓜果成熟季节,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一座座拱棚整齐排列,田间地头瓜果飘香。
7月8日中午,走进王湾村瓜菜拱棚种植基地,贫困户张荣正在自家拱棚前销售瓜果蔬菜。棚内,长的羊角蜜、圆的香瓜、椭圆的哈密瓜簇拥在瓜蔓间,红、黄各色的袖珍西红柿挂满枝头。
“我现在有6座棚,种了甜瓜、西瓜、袖珍西红柿和其他蔬菜,去年一座棚纯收入1万元。”张荣一边招呼大家品尝她家的甜瓜,一边诉说家里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延安大学派驻王湾村第一书记周刚介绍,王湾村辖3个自然村,共130户363人,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当地昼夜温差大、倒春寒频发,过去只能种玉米、土豆等作物,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余元,是深度贫困村,全村有贫困户44户125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当地政府依托王湾村独特小气候环境和区位、生态优势,确立了“产业转型谋发展、旅游带动促增收、设施改善优环境”的脱贫攻坚思路,按照“以棚强农、以畜富民,以游兴业”的产业方向,实现产业转型和旅游带动融合发展。王湾村利用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建成具备喷淋滴灌功能的高标准拱棚150座,每个依靠产业脱贫的贫困人口都有一座拱棚。
张荣是王湾村最早种植拱棚瓜果蔬菜的贫困户,她家3口人,分到了3座拱棚,通过参加种植技术培训,她现在已成为村上的拱棚种植技术员。靠种植拱棚瓜果蔬菜,张荣一家不但搬迁新居购置了全新的家具家电,去年还购买了一辆小货车,将新鲜的瓜果蔬菜运到县城贩卖,并还清了家里近10万元欠账。如今,她又流转了3座拱棚,正努力挣钱帮学厨师的儿子在县城购买新房、开餐厅。
王湾村集体经济过去是个空壳,这几年按照“党支部+公司+农户”产业扶贫、公司化运作模式,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争取项目支持、推广设施农业等举措,建成鱼蟹水产养殖园56亩、牡丹花卉观光园186亩,还建了一处水上乐园以及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以土地流转入股联合开发、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分红等形式,实现了群众致富产业全覆盖。目前,全村实现了“五金”增收渠道:村集体获产业发展留存金,农户获土地流转租金、入股分红利金、进企务工薪金、政策落实补助金。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6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
走进王湾村89岁兜底贫困户宋乐秀家,老两口正边看电视边吃饭。房屋虽然只有50平方米,但卧室、客厅、厨房和卫生间齐全,屋外近百平方米的院子种着蔬菜养着鸡,从窑洞搬迁到新居,彻底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
前些年,王湾村很多群众居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依山而建的土窑洞内,交通不便、吃水困难、旱厕卫生条件差,还存在安全隐患。
王湾村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累计投资1200万元,先后完成了巷道硬化、广场建设、路桥补修、村庄亮化、人畜饮水、电网改造等16个项目,使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目前,王湾村户户有自来水,家家通电,水厕入户、水泥路硬化到户门前。
按照“宜人宜居、方便生活、美观适用”的原则,王湾村聘请专业建筑设计机构,为群众定制了三种户型方案,保持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建成了100平方米4间、75平方米3间、50平方米2间独具陕北民居风格新居48院,搬迁安置群众50户150人,其中易地搬迁26户81人,避灾搬迁24户69人。
贫困户张玉成家以前以种植玉米为主,收入低,居住条件差,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一家5口人蜗居在一口旧窑洞里,能住上新房是全家人的梦想。移民新居建成后,张玉成家分到一套100平方米的4间新居,一家人再也不用挤在土窑洞里了。搬入新居后的张玉成不等不靠,积极发展产业,每年种植玉米收入1.28万余元,4座拱棚蔬菜年收入3.6万元,农闲时外出务工收入8000元,入股分红1500元等,去年家庭纯收入达到6.4万元。他说:“脱贫攻坚政策不但让我住上了新房,还发展了产业。今年,我又养了60只羊、11头牛,日子越过越好。”
王湾村富了、美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去年,全村评选“十星级”文明户5户、最美家庭2户、脱贫致富明星2户,他们用正能量引领群众迈入小康新生活。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 宋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