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铜川:一碗面如何做成大产业
7月16日,从陕南镇坪返家看望父母的赵一菲惊喜地发现,位于包茂高速公路铜川新区出口的铜川会客厅——游客服务中心有了家24小时不打烊的体验店咸汤面“壹号店”。
“铜川人就好这一口。这碗面我从小吃到大,无论走到哪儿,都会记得这个味儿!”赵一菲兴奋地说,“刚刚咸汤面体验店老板告诉我,开业至今2个多月时间,就已经接待了上万名游客。”
今年5月1日起,有180余年历史的咸汤面,由街边小巷、路旁小店走进了铜川会客厅。从一碗街边小面的华丽转身,足见铜川深挖地域文化美食资源、加快文旅产业品牌化发展的决心。
地域文化品牌 有待深度挖掘
咸汤面是耀州当地的特色传统小吃。据介绍,咸汤面的传统制作流程是在前日晚间用适量碱水将韧性较强的面粉反复揉好,扯成宽细两种面条,煮熟捞出,用冷水冲透,然后拌上熟油备好;第二日早晨开门营业时,先将稀面汤烧沸,放入食盐和配制的调料粉,加上豆腐块,搅拌均匀,再将前日晚间备好的面条放入碗内,用调好的煎汤浇上两三遍,再加生姜末、生葱花或韭菜、蒜苗及油泼辣子,最后浇两勺原汤。如此,一碗热气腾腾的咸汤面就正式出炉了。
这一碗极普通的面,却是许多铜川人每天的念想。
“几天不吃,浑身就不舒服。一碗咸辣油汪煎咸汤面下肚,别提多美了!”家住秦岭小区的耀州区居民刘恩培说。据介绍,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耀州桃曲坡水库写小说时,也几乎每周吃一次咸汤面,回到西安后依然念念不忘。
2015年,耀州咸汤面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耀州咸汤面荣获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咸汤面已然成为铜川特色美食的金字招牌。
新时代树新形象 好品牌有好管理
“截至目前,铜川新区共有500余家咸汤面馆,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缺少现代化管理。铜川新区建起这家体验店后,‘五一’假期天天食客过千人次。既然是咸汤面‘壹号店’,那不仅要有与之匹配的运营、管理、服务、标准、环境、文化等要素体现,更要赋予其鲜明地域特色文化符号。”铜川市烹饪餐饮协会常务副会长解峰表示,“新时代当有新形象,好品牌当有好管理。咸汤面‘壹号店’开业后,我们还进一步考虑如何由高效能的组织机构对铜川咸汤面进行宏观管理、政策引领、业务指导、文化构建,进而让咸汤面走向科学、健康、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我们计划对咸汤面进行改良,推出大、中、小三种碗,大碗依旧,中碗适中,小碗则要精选小汤碗,满足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口感方面,立足更健康、更养生,对其盐、辣、油进行科学搭配,使其更有色、更有香、更有味、更养生。”铜川王府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战明表示。
“咸汤面目前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质更是历经百年考验。当下,应精心策划中长期营销规划,科学制定营销方案,通过举办‘铜川咸汤面节’系列活动,让四海宾朋来铜川品味咸汤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如何用好这块金字招牌,让咸汤面走得更远、影响更广泛、品牌知名度更高,同时,大力推介铜川,把一碗小面条做成大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紧迫的课题。”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文化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餐饮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朱立挺说。
擦亮面食产业金字招牌
常言道:捂到的醋,揉到的面。关中人爱吃面,这在国内是出了名的。在这广袤的关中大地上,人人都离不开一碗面。无论行走到关中何地,你都不难发现,路边总有那么几家面馆。从外形看,条的、块的、柱的、片的、长的、短的、圆的、粗的、细的;从浇头看,油泼、臊子(荤、素)、清汤、浓汤、咸香;从食材看,麦面、荞面、玉米面……林林总总的关中面,真要细细算来,多达上千个品种。
如今,关中面得到了充分开发,加之西边兰州面食的进入,东边山西面食的渗透,关中面在坚持本色的同时,不断改良创新,与时俱进,并积极走出关中、走出陕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当今,正值民族优秀文化得到最好传承、文旅产业得到深度融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更多需求之际,各地政府应积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审时度势制定面食产业化发展战略,并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擦亮面食产业金字招牌,推动其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来源:陕西日报